|
症状 又称棉铃湿腐病、雨湿铃。多发生于中下部果枝的棉铃上。多从棉铃苞叶下的果面、铃缝及铃尖等部位开始发生,初生淡褐、淡青至青黑色水浸状病斑,湿度大时病害扩展很快,整个棉铃变为有光亮的青绿至黑褐色病铃,多雨潮湿时,棉铃表面可见一层稀薄白色霜霉状物即病菌的孢囊梗和孢子囊。青铃染病,易腐烂脱落或成为 僵铃。疫病发生晚者虽铃壳变黑,但内部籽棉洁白,及时采摘剥晒或天气转晴仍能自然吐絮。 |
|
病原 Phytophthora boehmeriae Sawada.称苎麻疫霉,属鞭毛菌亚门真菌。菌丝初无色,不分隔,老熟后具分隔。孢子囊初无色,后变黄至褐色卵圆形或柠檬形,顶端具一乳突,大小36.6-70.1×30.5-54.8(μm),孢子囊遇水释放出游动孢子。游动孢子大小9.3μm。藏卵器球形,幼时淡黄色,成熟后为黄褐色;雄器基生,附于藏卵器底部;卵孢子球形,满器或偏于一侧;厚垣孢子球形,薄壁,淡黄至黄褐色。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遗落在土壤中烂铃组织内的卵包 |
子、厚垣孢子、孢子囊是翌年该病的初侵染源。病菌在铃壳中可存活3年以上,且有较强耐水能力,病菌随雨水溅散或灌溉等传播。积水可造成疫病大发生。台风侵袭、虫害重、伤口多,疫病发生重。铃期多雨、生长旺盛、果枝密集,易发病。迟栽晚发,后期偏施氮肥棉田发病重。郁闭,大水漫灌,易引起该病流行。果枝节位低、短果枝、早熟品种受害重。 |
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 如辽棉10号、中棉12号等。(2)改进栽培技术,实行宽窄行种植;采用配方施肥技术,避免过多、过晚施用氮肥,防止贪青徒长。及时去掉空枝、抹赘芽,打老叶;雨后及时开沟排水,中耕松土,合理密植,如发现密度过大,可推株并垄,改善通风透光条件,千方百计降低田间湿度。摘除染病的烂铃,抓好前期病害防治,减少病菌在田间积累、传播和蔓延。(3)治虫防病 及时防治棉田玉米螟、甜菜夜 |
|
蛾、棉铃虫、红铃虫等棉田害虫,防止虫害造成伤口,减少病菌侵入途径。(4)发病初期及时喷洒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30-35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700倍液、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600倍液、72%克露或克霜氰或克抗灵可湿性粉剂700倍液,对上述杀菌剂产生抗药性的棉区,可选用69%安克?锰锌可湿性粉剂900-1000倍液。以止药剂从8月上中旬开始,隔10天左右1次。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