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标识欢迎光临种业商务网 | | 手机版
商务中心
商务中心
发布信息
发布信息
排名推广
排名推广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科技 » 正文

大豆菌核病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09-08-10  作者:中国种业商务网  浏览次数:642
 

    症状 又称白腐病。全国各地均可发生。黑龙江、内蒙古为害较重,流行年份减产20%-30%。为害地上部,苗期、成株均可发病,花期受害重,产生苗枯、叶腐、茎腐、荚腐等症。苗期染病 茎基部褐变,呈水渍状,湿度大时长出棉絮状白色菌丝,后病部干缩呈黄褐色枯死,表皮撕裂状。叶片染病 始于植株下部,初叶面生暗绿色水浸状斑,后扩展为圆形至不规则形,病斑中心灰褐色,四周暗褐色,外有黄色晕圈;湿度大时亦生白色菌丝,叶片腐烂脱落。茎秆染病 多从主茎中下部分杈处开始,病部水浸状,后褪为浅褐色至近白色,病斑形状不规则,常环绕茎部向上 下扩展,致病部以上枯死或倒折。湿度大时在菌丝处形成黑色菌核。病茎髓部变空,菌核充塞其中。干燥条件下茎皮纵向撕裂,维管束外露似乱麻,严重的全株枯死,颗粒不收。豆荚染病 现水浸状不规则病斑,荚内、外均可形成较茎内菌核稍小的菌核,多不能结实。

    病原 Sclerotinia sclerotiorum (Lib.) de Bary 称核盘菌,属子囊菌亚门真菌。菌核圆柱状或鼠粪状,大小3-7×1-4(mm),内部白色,外部黑色。子囊盘盘状,上生栅状排列的子囊。子囊棒状,内含8个子囊孢子。子囊孢子单胞,无色,椭圆形,大小9-14×3-6(μm)。侧丝无色,丝状,夹生在子囊间。菌丝在5-30℃均可生长,适温20-25℃。菌核萌发温限5-25℃,适温20℃。菌核萌发不需光照,但形成子囊盘柄需散射光才能膨大形成子囊盘。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以菌核在土壤中、病残体内或混杂

种子中越冬,成为翌年初侵染源。越冬菌核在适宜条件下萌发,产生子囊盘,弹射出子囊孢子,子囊孢子借气流传播蔓延进行初侵染,再侵染则通过病健部接触菌丝传播蔓延,条件适宜时,特别是大气和田间湿度高,菌丝迅速增殖,2-3天后健株即发病。本菌寄主范围广,除禾本科不受侵染外,已知可侵染41科383种植物。菌核在田间土壤深度3cm以上能正常萌发,3cm以下不能萌发,在1-3cm深度范围内,随首深度的增加菌核萌发的数量递减。子囊盘柄较细弱,形成的子囊盘也较小。菌核从萌发到弹射子囊孢子需要较高的土壤温度和大气相对湿度。要求适宜的土壤持水量为27%至饱和水,过饱和不利于菌核萌发,却会加快菌核腐烂。要求大气相对湿度85%以上,低于这个湿度子囊盘干萎,不能弹射囊孢子。本病发生流行的适温为15-30℃、相对湿度85%以上。当旬降雨量低于40mm,相对湿度小于80%,病害流行明显减缓;旬降雨量低于20mm,相对湿度小于80%,子囊盘干萎,菌丝停止增殖,病斑干枯,流行终止。一般菌源数量大的连作地或栽植过密、通风透光不良的地块发病重。

    防治方法 (1)加强长期和短期测报以正确估计本年度发病程度,并据此确定合理种植结构。(2)与禾本科作物实行3年以上轮作。(3)选用株型紧凑、尖叶或叶片上举、通风透光性能好的耐病品种。如合丰26、黑河7号、九丰3号、内豆1号等。(4)及时排水,降低豆田湿度,避免施氮肥过多,收获后清除病残体。(5)发病初期开始喷洒40%多?硫悬浮剂600-7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50%混杀硫悬浮剂600倍液、8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700倍液、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12.5%治萎灵水剂500倍液、40%治萎灵粉剂1000倍液、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12.5%治萎灵水剂500倍液、40%治萎灵粉剂1000倍液、50%复方菌核净1000倍液,此外,每667m2施用真菌王肥200ml与50%防霉宝600g,对水60L于初花末期或发病初期喷洒,防效优异。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广告服务 友情链接 | 申请链接 | 网站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