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标识欢迎光临种业商务网 | | 手机版
商务中心
商务中心
发布信息
发布信息
排名推广
排名推广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科技 » 正文

大豆霜霉病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09-08-10  作者:中国种业商务网  浏览次数:501
 

    症状 我国东北、华北及大豆生育期气候冷凉地区发生较多,严重的引致叶片早落或凋萎、种子霉烂,减产30%-50%。主要为害幼苗或成株叶片、荚及豆粒。带病种子长出的幼苗能系统发病,子叶未见症状,从第1对真叶基部现褪绿斑块,沿主脉、侧脉扩展,造成全叶褪绿。以后全株的叶片均可显症。花期前后雨多或湿度大,病斑背面生有灰色霉层,病叶转黄变褐而干枯。叶片被再侵染的,出现褪绿小斑点,后变为褐色小点,背面也生霉层。豆荚染病 外部症状不明显,但荚内常现黄色霉层,即病菌菌丝和卵孢子,受害豆粒发折无光泽,表面附一层黄白色粉末状霉层。

    病原 Peronospora manschurica (Naum.) Syd.称东北霜霉,属鞭毛菌亚门真菌。孢囊梗由气孔伸出,单生或数根丛生,无色,呈二叉状分枝。孢子囊无色透明或淡灰紫色,单胞,椭圆形,大小14-26×14-20(μm)。卵孢子黄褐色,近球形,内具1卵球,直径29-50μm。除为害大豆外,还为害大豆外,还为害野生大豆。我国鉴定出3个生理小种。发病适温20-22℃,高于30℃或低于10℃不发病。卵孢子形成适温15-20℃,7-8月多雨高湿发病重。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以卵孢子在病残体上或种子上越冬。种子上附着的卵孢子是最主要初侵染源,病残体上的卵孢子侵染机会少。卵孢子随种子发芽而萌发,产生游动孢子,从寄主胚轴侵入,进入生长点,向全株蔓延成为系统侵染病害,病苗则成为再侵染源。气温15℃,带病种子上卵孢子的发芽率高达16%,20℃时为1%,25℃时则不发芽,综上原因,东北、华北发病较南方长江流域重。

     防治方法 (1)针对当地流行的生理小种,选用抗病力较强的品种。如绥农4号、绥农6号、合丰25号、东农36号、黑农21号、早丰5号、九农2号、九农9号、丰收2号、白花锉等。(2)针对该菌卵孢子可在病茎、叶上残留在土壤中越冬,提倡实行轮作,减少初侵染源。(3)选用无病种子。(4)种子药剂处理 播种前用种子重量0.3%的90%乙膦铝或35%甲霜灵(瑞毒霉)粉剂拌种。(5)加强田间管理。地锄时注意铲除系统侵染的病苗,减少田间侵染源。(6)发病初期开始喷洒40%百菌清悬浮剂600倍液或25%甲霜灵可

湿性粉剂800倍液、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对上述杀菌剂产生抗药性的地区,可改用69%安克锰锌可湿性粉剂900-1000倍液。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广告服务 友情链接 | 申请链接 | 网站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