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
1. 晋棉51 号
审定编号:晋审棉2009001
申报单位:山西省农业科学院作物遗传研究所
选育单位:山西省农业科学院作物遗传研究所
品种来源:晋棉6号与野生种异常棉(G.anomalum)杂交,F0的幼胚采用离体培养,F1代的幼苗进行染色体加倍,F2~F3代连续用晋棉6号作父本回交转育,F4代以后根据育种目标连续多代选择与鉴定育成。原名“TY-21”。
特征特性:株高60~80cm,株形较紧凑,呈筒型,叶片3~5裂,叶肥厚、较小,茎枝叶有密集的灰白色茸毛,铃重5g左右,铃壳较薄,吐絮畅而集中,纤维洁白,衣分41%左右,种子灰褐色。
抗病鉴定:2007~2008年经山西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接种鉴定,综合评价为抗枯萎病,感黄萎病。
品质分析:2007~2008年农业部棉花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分析(HVICC校准),平均长度29.1mm,整齐度83.8%,比强度28.9cN/tex,伸长率6.3%,马克隆值3.8。
产量表现:2007~2008年参加山西省中部特早熟棉区域试验,平均亩产分别为82.6kg和88.0kg,分别比对照晋棉37号增产11.2%和10.6%,两年平均亩产85.3kg,比对照增产10.9%。
栽培要点:栽培密度每亩8000~10000株;中后期加强水肥管理;注意防治虫害。
适宜区域:山西中部特早熟棉区。
2. 晋棉52号
审定编号:晋审棉2009002
申报单位: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
选育单位: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
品种来源:BD111-1/抗124。原名“汾选339”。
特征特性:株高60~80cm,果枝始节位4~5节,株型筒型,叶片3~5裂,叶色深绿,花乳白色,铃卵圆,4~5室,单铃重5~6g。
抗病鉴定:2007年经山西省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接种鉴定,抗枯萎病,感黄萎病。
品质分析:2008年农业部棉花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分析(HVICC校准),平均长度28.4mm,整齐度84.8 %,比强度28.1cN/tex,伸长率6.4%,马克隆值4.2,反射率72.6%,黄度7.5,可纺性指数140。
产量表现:2007~2008年参加山西省中部特早熟棉区区域试验,平均亩产分别为83.1kg和88.9kg,分别比对照晋棉37号增产11.7%和11.7%,两年平均亩产86.0kg,比对照增产11.7%。
栽培要点:精细整地,饱浇底水,注意播前晒种,保证全苗;适期早播,覆膜种植;田间早管理,早打顶,适时化控;及早防治害虫,苗期注意防治地老虎、棉蚜,中后期采取诱杀成虫、灭卵及用生物农药和化学农药,防治2、3代棉铃虫的危害。
适宜区域:山西中部特早熟棉区。
3. 运棉3539
审定编号:晋审棉2009003
申报单位:山西省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
选育单位:山西省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
品种来源:962(选自晋棉12)与2001pb-3中株系136杂交,再经回交选育而成。原名“3539”。
特征特性:根系发达,出苗快,苗壮,生长稳健,株高100cm左右,株型为塔型,植株清秀,长势强,叶色深绿,茎杆绿色、坚硬,铃圆形,铃壳薄,上、中、下部结铃分布均匀。
抗病鉴定:2006~2008年经山西省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接种鉴定,综合评价为耐枯萎病,感黄萎病。
抗虫鉴定:农业部转基因植物环境安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鉴定,综合评定抗性级别为抗(2级)。
品质分析:2007~2008年农业部棉花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分析(HVICC校准),平均长度27.2mm,整齐度83.8%,比强度29.05cN/tex,伸长率6.25%,马克隆值4.78,反射率76.55%,黄度8.45,可纺性指数133。
产量表现:2006~2007年参加山西省南部中熟棉区区域试验,平均亩产分别为105.9kg和120.3kg,分别比对照中棉41号增产6.0%和6.4%,两年平均亩产113.1kg,比对照增产6.2%。2008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21.2kg,比对照中棉41号增产5.4%。
栽培要点:播前施足农家肥,氮、磷、钾做底肥配合使用;4月上旬适期播种,亩留苗密度3500-4000株;适时适量化控;盛花期结合浇水亩追施尿素20kg左右;苗期注意防治蓟马,棉蚜等害虫,生育后期注意防治红蜘蛛等害虫,棉铃虫一般发生年份二代不需防治,大发生年份适当防治,三代、四代棉铃虫卵盛期适时适量防治。
适宜区域:山西南部中熟棉区。
4. 科能0518
审定编号:晋审棉2009004
申报单位:山西省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三联种苗有限公司
选育单位:山西省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三联种苗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628(选自晋棉25)与2001pb-3杂交选育而成。
特征特性:株高100cm左右,株形紧凑,透光性好,叶片大小适中,叶色较深,茎杆坚韧,铃卵圆形,出苗好,前、中期长势强,结铃性好,果枝始节位低,吐絮畅。
抗病鉴定:2006~2008年经山西省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接种鉴定,综合评价为抗枯萎病,感黄萎病。
抗虫鉴定: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检验,二、三代虫害率高于对照(中棉41),四代与对照无显著差异。
品质分析:2007~2008年农业部棉花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分析(HVICC校准),平均长度27.42mm,整齐度83.75%,比强度29.1cN/tex,伸长率6.4%,马克隆值5.06,反射率75.95%,黄度7.65,可纺性指数130.5。
产量表现:2006~2007年参加山西省南部中熟棉区区域试验,平均亩产分别为109.9kg和119.2kg,分别比对照中棉41号增产6.8%和5.4%,两年平均亩产114.6kg,比对照增产6.1%。2008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23.4kg,比对照中棉41号增产7.3%。
栽培要点:采用地膜覆盖,适时播种;亩留苗密度3000~3500株;要施足底肥,重施蕾花肥,后期视长势可适当追施叶面肥以防早衰;当百株棉铃虫二铃以上幼虫超过10头时应及时防治,同时注意防治红蜘蛛、盲椿象、蚜虫等害虫。
适宜区域:山西南部中熟棉区。
5. 凯棉1号
审定编号:晋审棉2009005
申报单位:山西省凯盛肥业有限公司
选育单位:山西省凯盛肥业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506作母本,GE作父本杂交选育而成。
特征特性:株高100cm左右,株型为筒型,下部叶片较大,中上部较小,通透性好,茎叶有茸毛,铃卵圆形,铃重6.0g,铃壳薄,结铃性强。
抗病鉴定:2006~2008年经山西省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接种鉴定,综合评价为耐枯萎病,感黄萎病。
抗虫鉴定:农业部转基因植物环境安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鉴定:综合评定抗性级别为抗(2级)。
品质分析:2007~2008年农业部棉花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分析(HVICC校准),平均长度25.96mm,整齐度82.65%,比强度27.7cN/tex,伸长率6.6%,马克隆值4.69,反射率76.75%,黄度7.55,可纺性指数121.5。
产量表现:2006~2007年参加山西省南部中熟棉区域试验,平均亩产分别为107.2kg和126.5kg,分别比对照中棉41号增产4.2%和11.9%,两年平均亩产116.9kg,比对照增产8.2%。2008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26.7kg,比对照中棉41号增产10.2%。
栽培要点:4月上旬适期播种;亩留苗密度3500~4000株;适时适量化控;现蕾期浇第一水,盛花期浇第二水并亩追施尿素15~20kg;苗期防治蓟马,棉蚜等害虫,吐絮期注意防治红蜘蛛,棉铃虫一般发生年份二代不需防治,大发生年份适当防治,三代、四代棉铃虫卵盛期适时适量防治。
适宜区域:山西南部中熟棉区。
向日葵
1.晋葵10 号
审定编号:晋审葵2009001
申报单位: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
选育单位: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
品种来源:以农家种“三道眉”为亲本,采用“半分法”育成。原名“经葵4号”。
特征特性:株高258cm,茎粗2.4cm,盘径23.5cm,叶片数25片,籽粒长度2.5cm,种皮颜色为黑白相间条纹,百粒重14g,耐旱、耐盐碱、耐菌核病。
品质分析:2008年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粗脂肪(籽实)25.3%,粗蛋白(籽仁)28.61%,纯仁率51%。
产量结果:2007~2008年参加山西食用向日葵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分别为220.6kg和160.0kg,分别比对照YS809增产19.2%和14.9%,两年平均亩产190.3kg,比对照增产17.4%。
栽培要点:轮作倒茬,避免重茬种植;亩留苗1500株,播种深度3~5cm;2对真叶时间苗,现蕾期中耕培土,开花期浇水;花盘背面呈黄色时及时收获。
适宜区域:山西食用向日葵产区。
2. 澳葵62
审定编号:晋审葵2009002
申报单位:中国种子集团公司
选育单位:澳大利亚利福来种子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FS601×FR819
鉴定情况:2007年通过国家鉴定(国品鉴葵2007010)
特征特性:株高145cm,叶片数29.7片,茎粗2.27cm,平盘,无空心,花盘倾斜度2级,籽粒浅黑、卵圆形,百粒重5.6g,单盘籽实重60.37g,结实率82.3%,单盘籽粒1262.6粒,籽仁率72.07%。
抗病鉴定:吉林省向日葵研究所鉴定,黄萎病指30.28,黑斑病指22.50,褐斑病指26.25;锈病、菌核病未发生。
品质分析: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分析,2005、2006、2008年籽实含油率分别为42.99%、44.27%、46.36%。
产量结果:2005~2006年参加国家油葵西北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分别为201.1kg和200.9kg,分别比对照G101增产6.3%和7.5%,两年平均亩产201.0kg,比对照增产6.9%。2006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为190.6kg,比对照G101增产6.9%。2008年参加山西油用向日葵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62.8kg,比对照G101增产6.1%。
栽培要点:亩留苗3300株左右;亩施尿素10kg,磷酸二胺7.5kg,硫酸钾7.5kg做底肥,3~4叶期适时定苗,现蕾期适量追施氮肥,适时收获晾晒。
适宜区域:山西油用向日葵产区。
大 豆
1.晋豆40号
审定编号:晋审豆2009001
申报单位: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
选育单位: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
品种来源:以晋豆19号为母本,汾豆21号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原名“9877-10”。
特征特性:无限结荚习性,株高70~90cm,圆叶、紫花、棕毛,主茎节数15节左右,茎杆粗硬,单株结荚17~26个,单株粒数44~55粒,种皮黄色、黑脐,圆粒,有光泽,百粒重18~24g。中部地区复播生育期91天左右,北部地区春播100~115天。
品质分析:2008年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分析,粗蛋白40.61%、粗脂肪20.66%。
产量表现:2007~2008年参加山西省大豆早熟区区域试验,2007年平均亩产151.8kg,比对照晋豆25号增产5.0% ;2008年平均亩产148.7kg,比对照晋豆25号增产5.5% 。两年平均亩产150.3kg,比对照晋豆25号平均亩产142.8kg增产5.2% ,两年16个点次12点增产。2008年参加山西省早熟区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68.1kg,比对照晋豆25号增产11.0%,8个试点7点增产。
栽培要点:精细整地,施足底肥,播前亩施农家肥1500kg、硝酸磷肥30kg;亩播量中部复播7.5kg,北部春播6.0kg;留苗密度中部复播每亩25000株左右,北部春播每亩18000株;田间管理要早定苗、早中耕、早追肥、早治虫,及时收获。
适宜区域:山西中部地区麦茬复播、北部地区春播。
2.晋豆41号
审定编号:晋审豆2009002
申报单位:山西省农业科学院高寒区作物研究所
选育单位:山西省农业科学院高寒区作物研究所
品种来源:以晋豆19号为母本,窄叶黄豆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原名“同豆H516”。
特征特性:亚有限结荚习性,株高75cm左右,株型收敛,分枝少,叶披针形、叶色浓绿,紫花、棕毛,分枝2~3个,单株结荚20个左右,籽粒椭圆形,脐浅褐色,百粒重18g左右,一般比晋豆25号晚熟4~5天。抗旱性好,抗逆性强。
品质分析:2008年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哈尔滨)分析:粗蛋白质40.73%、粗脂肪19.12%。
产量表现:2007~2008年参加山西省大豆早熟区区域试验,2007年平均亩产153.1kg,比对照晋豆25号增产5.9% ;2008年平均亩产151.3kg,比对照晋豆25号增产7.3% 。两年平均亩产152.2kg,比对照晋豆25号平均亩产142.8kg增产6.9% 。两年16个点次9点增产。2008年参加山西省早熟区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61.2kg,比对照晋豆25号增产6.4%,8个试点6点增产。
栽培要点:施足底肥,一般亩施农家肥2500kg,硝酸磷肥20kg,过磷酸钙30kg。适时播种,春播5月中上旬播种为宜。合理密植,每亩19000株为宜。田间管理及时间苗、定苗,花期及时防治大豆实心虫。
适宜区域:山西北部地区春播。
花 生
1. 晋花6号
审定编号:晋审花(认)2009001
申报单位: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
选育单位: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
品种来源:临花9831/鲁花9号。临花9831为山西省农科院小麦所自育高代品系,鲁花9号从山东省引进。原名“临花4号”。
特征特性:植株直立紧凑,疏枝型,连续开花习性,生长整齐,生长势强,主茎高27.6cm,茎节间较短,叶色深绿,叶片椭圆形、较小,单株总分枝10.9个,结果分枝8.6个,单株果数20.9个,荚果大而集中,果嘴稍显,籽仁椭圆形、粉红色,单株果粒数多,双仁率高,百果重164.8g,出仁率75%,生育期春播135天,夏播115天左右,较对照品种晋花4号熟期略晚。
品质分析: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粗蛋白22.44%,粗脂肪51.29%,油酸38.3%,亚油酸40.5%,亚麻酸0.3%,黄曲霉毒素未检出B1。
产量表现:2007~2008年参加山西省花生区域试验,两年平均亩产286.2kg,比对照平均增产13.7%,试验点11个,11点增产,增产点率100%。其中2007年平均亩产296.6kg,比对照晋花3号增产10.6%;2008年平均亩产277.5kg,比对照晋花4号增产18.0%。
栽培要点:适宜排水条件良好、中等以上肥力沙壤地种植,播前N、P、K配合施足底肥,足墒播种,确保苗全、苗壮;我省中北部地区春播适宜播期为4月25~30日,南部地区4月20日左右,南部麦田夏播越早越好,不迟于6月20日为宜;高肥地亩8000~8500穴,中肥地9500~10000穴,每穴双粒;出苗时及时清棵,开花后结合中耕进行根部培土,促进果针下扎,座果后叶面喷施微肥2~3次,防止早衰;开花下针和结荚期注意防旱排涝并补充肥水,高肥地或多雨年份,注意控制旺长,生育后期保根护叶,注意适时收获。
适宜区域:山西省花生产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