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0日,农业部在京召开《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发布一周年座谈会。图为会议现场。(本报记者 叶晓宁 摄)
本报记者 宋修伟
去年4月11日,《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颁布实施。一年来,各有关部门、各地区迅速行动,种业及相关产业积极响应,社会反响热烈,形成了共同推进种业发展的良好势头。
部门形成合力
种业发展政策体系初步形成
农业部会同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和财政部等16个部委和单位成立了推进种业发展协调组,迅速出台扶持政策,加大工作力度,初步形成了推进现代种业发展的政策体系。农业部成立了种子管理局,强化种子产业指导和管理;编制了《全国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规划(2011-2020年)》,细化《意见》的政策措施;修订了《农作物种子生产经营许可管理办法》,大幅提高市场准入门槛,促进企业兼并重组;持续开展种子执法年活动,加大对套牌侵权、制售假劣等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发展改革委研究启动千亿斤粮食工程良繁基地项目,强化了种业基础设施建设,支持种业龙头企业建设生物育种技术平台、新品种产业化基地和良种繁育基地;修订了《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完善了种业外资准入政策。财政部设立了现代种业发展基金,联合中化集团、黑龙江农垦投资15亿元,扶持大型种子企业发展;通过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安排3亿多元,支持中种集团建设中国种子生命科技中心;加大马铃薯等作物良种繁育补贴等专项经费支持力度;财政部和税务总局出台了免征“育繁推一体化”企业所得税政策,扶持企业加大科研创新投入;强化企业资产转移等税收优惠政策,支持种子企业兼并重组。科技部编制了《“十二五”种业科技专项规划》,设立种业科技重点专项,2011年安排1.5亿元支持种业集成创新和产业化。商务部将外资并购境内种子企业纳入安全审查范围,规范外国投资者的合资合作行为。人民银行会同银监会通过优惠存款准备金率等方式,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种子企业、制种合作社及农户的信贷支持。保监会在甘肃等地开展种子保险试点,启动了制种保险政策课题研究。农业发展银行、开发银行加大了对种业融资的扶持,筹划对“育繁推一体化”企业实行粮棉油收购贷款优惠政策。各有关部门密集出台推进现代种业发展政策的力度之大前所未有。
各地积极主动
推进种业发展取得初步成效
《意见》颁布实施一年以来,各地按照国务院的统一部署和要求,积极主动推动,出台实施意见,创新工作方法,在加大种业基础投入、扶持种子企业发展、优化种业资源配置、健全种子管理体系等方面出台了许多具体的扶持政策和新举措,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
在财政投入方面,陕西、江苏、吉林、福建等省设立了5000万到1亿元不等的种业发展专项资金;福建省对重点企业每年给予50万到100万元的补助。在基本建设方面,四川省启动了现代种业提升工程,计划未来10年投入11.2亿元;云南省安排2亿元用于支持种业公益性设施建设;湖北省计划三年投入7500万元建设5万亩的标准化水稻制种基地;广西区安排5000万元用于建设南繁育制种基地;重庆市投入1700万元支持良繁基地建设。在体系建设方面,安徽、湖北等11个省(区、市)种子管理机构实现了参公管理,甘肃省以地方法规形式授权种子管理机构进行执法。在机制创新方面,辽宁、吉林、安徽等省鼓励科研人员采取停薪留职、保留身份待遇等方式进入企业,开展商业化育种工作。
企业发展提速
种业发展呈现良好势头
在《意见》的积极影响和政策措施的推动下,种子企业坚定了发展信心,兼并重组步伐加快,投资力度进一步加大,以品种自主创新为突破口,企业竞争力迅速提升。中种集团投入5亿元开展种业新技术研发和企业并购,联合华中农业大学兴建了生命科学技术中心,与北京农林科学院等10多家科研单位开展战略合作。大北农集团投资1亿元建立企业生物技术研发中心,计划5年内每年增加1亿元研发投入,提升育种自主创新能力。辽宁省东亚种业与省农科院成立种业创新联合体,提供优厚待遇,吸引优秀科研人才进入企业,开展商业化育种。安徽省荃银高科、皖垦、丰乐等企业先后收购10多家企业,与多家农科院校共建产学研基地。湖北省种子集团、荆楚等企业增资到1亿元,主要用于商业化育种投入。四川省仲衍种业先后整合14家企业,组建了种业集团,川农高科、国豪、西科等企业采取联合、参股等方式重组,扩大企业规模。湖南省隆平高科等企业采取土地流转建立规模化制种基地,将制种农民转化为合同制生产人员,推广标准化、机械化制种技术。总体看,《意见》得到各部门的支持、地方政府的响应、种子企业的拥护,加快推进现代种业发展的“大气候”已经形成,种业发展呈现良好势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