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
刘莉(本报记者)
嘉 宾
张桃林(国家农业部副部长、中国农学会会长)
张延秋(国家农业部种子管理局局长)
戴景瑞(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教授)
刘 旭(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
对话背景
种业是农业先导性产业和科技密集型产业,是农业生产的源头和粮食安全的关键。去年4月,《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颁布实施。我国种业创新步入新阶段。今年初,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强调种业发展的重要性。
农业部等相关主管部门表示,我国将通过推动政策措施出台和落实、推进种业科研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扶持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做大做强、推动国家级种子生产基地建设和加大种子市场监管力度等五项措施,推进现代种业发展。
8月11—12日,中国科协主办,中国农学会等单位承办的“种业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专家论坛”上多位专家就我国种业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方向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初步具备完善的种业科研体系
主持人:我国种业科技发展水平如何?《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出台一年多来,落实情况怎样?
张桃林: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巨大,以良种为代表的科技成果推广功不可没,良种在科技进步贡献率中所占比例达到43%以上。在种业科技方面,我国目前初步具备了比较完善的种业科研体系。长期保存着种质资源41万份,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育种方法技术研究进展较快,特别是细胞工程、分子标记、转基因等现代生物育种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加速了品种选育由表型选择向基因型选择、由形态选择向生理指标选择转变;科研人才队伍初具规模,从国家到省、市、县有一大批专门从事科研育种的研究机构和人员,种子企业研发队伍从无到有、逐步形成,种业科技进步不断加快。
张延秋:《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出台后,我国现代种业发展呈现良好态势。全国已有28个省(区、市)出台了实施意见。国家发改委启动了面向企业的生物育种能力及产业化专项,今年投资3.4亿元。财政部正在推进建立现代种业发展基金,首批筹资15亿元支持“育繁推一体化”企业发展。科技部将企业商业化育种列入种业科技重点专项。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积极落实减免“育繁推一体化”企业所得税和企业改制重组契税政策。
最近统计全国持证种子企业6900家,比2010年减少了1800家,注册资本3000万元以上的种子企业达325家。企业兼并重组速度加快,中种集团、中农发集团、中农集团等央企准备拿出巨资并购地区优势企业和研发机构。
种子企业创新水平低 商业化育种能力不足10%
主持人:良好开端下,我国种业创新发展是否还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
张桃林:我国种业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与现代农业要求相比,与种业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种业科技创新整体水平不高、差距不小,特别是随着全球化进程加快和现代科技迅猛发展,科技创新的要素在全球范围加快流动,我国种业创新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
种业竞争的实质是科技创新实力的竞争,竞争的焦点已从品种拓展到基因资源、专利技术;种业科技创新的较量已从单纯的育种技术发展为科技创新综合实力的较量;农业生产对品种创新的要求不仅有高产、优质等经济指标,而且要更多体现多抗、广适等综合性状指标,我国加快种业科技创新的任务艰巨、责任重大。
张延秋:我国种子企业多,实力弱,担当主体重任需要培育。《意见》明确发展现代种业以产业为主导,以企业为主体。但目前我国企业具有商业化育种能力的不足10%,商业化育种人才、种质资源、技术基本都掌握在科研单位。种业全行业的利润率不足5%,与孟山都、先锋公司20%以上相比,投入科研经费有限。
此外,近10年来由于农化企业兼并种子企业,以及转基因生物技术广泛应用,国际跨国大公司生物育种等技术得到了空前发展。模拟环境技术的成功应用,选育出更加抗倒、抗病的品种;自动化基因测序技术的应用,实现了取样、研磨、加助剂、测序全程自动化,提高了效率,孟山都发明了切割机,每天可切割10万粒玉米种子;还有定量定位插入基因技术、SPT种子生产技术、活体植物快速鉴定技术等等,保证了优势品种不断育成。2009年美国前十名的种子企业销售量占全球种子市场45%,全世界种子市场格局基本形成,我国种子企业走出国门难度很大。
体制机制创新与技术创新同等重要
主持人:面临困难,任务艰巨,我国种业未来的发展该从何处发力?
张延秋:与技术创新相比,体制机制创新同等重要,现代种业的发展需要积极推进种业科研体制改革。
落实《意见》完成“两个分离”,即基础性、公益性研究与商业化育种分离,科研院所与所办企业脱钩,关键是农业科研体制改革要到位,进一步明确科研院所定位、定性。对公益性科研院所国家应给予经费保证,完善公益性院所和专家考核、评价机制,采取业绩评估和同业评估方式对科研人员进行评价,研发人员收入不与创收直接挂钩。国家加大基础性研究科研投入,改变投资方向不合理现状,目前国家大部分种业科研投入集中到育种环节,基础性研发不足13%。
此外,还需制定《植物品种交易办法》,规范科研成果转让行为。总结科企合作成功经验,推进产学研紧密结合、有效合作。
戴景瑞:现代种业是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包括种质创新、品种选育、种子生产、种子加工和种子营销。中国种业现代化的发展必须处理好几个关系,一是要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同步推进,科技创新必须贯穿于种业的全产业链。没有现代化的管理,也不会有现代种业。二是对种业上、中、下游的支持或扶持,既要找准薄弱环节,更要抓住难点和关键。三是在企业逐步成为创新主体的过程中,对具有创新优势的大专院校,要充分发挥其现有的优势,以保持我国种业的竞争力和对现时农业生产的支撑力,并逐步引导其向种业上游转移,发挥其创造力。四是推动种业科技创新还必须抓住种质创新、走规模化、工程化的路子,加强种质资源、知识产权和专利技术的保护,强化产学研的联合和合作,要建设培养现代种业的科技创新人才和高层管理人才。
刘旭:粮食是基础性的公共产品,国家扶持粮食生产应像投资教育科技文化事业一样,纳入公共财政投入。近几十年来的粮食增产得益于用现代育种技术选育的新品种和良种良法配套技术,目前粮食安全越来越面临资源短缺和环境恶化、人口和需求增加、农民收益下降等诸多不利因素,粮食的增产关键还是要在选育和选用优良品种、先进栽培技术、耕地综合治理、病虫综合防控等科技成果方面进行科技创新,要建立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下的粮食安全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