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农业科学院 张述宽
南方农村报讯 记者 赵飘飘
发展趋势:鲜食玉米继续增长
南方农村报(下称“南农”):十年来,广西玉米品种变迁过程中,除国外企业的品种外,还出现过哪些具代表性的品种?有何特色?
张述宽:近十年来,广西选育了大量玉米新品种,如桂单系列、南校系列、亚航系列、兆和系列。大部分品种在产量、抗病性、抗旱耐瘠、适应性等方面都达到外资品种的水平,特别是近年育成的桂单0810,在抗旱耐瘠、适应性、出籽率方面已取得了突破。
南农:近几年,玉米收购价一直不错,农户种植经济效益较高,您认为,这会带动广西玉米产业继续扩大吗?产业发展将会呈现怎样的趋势?
张述宽:2006年以来,玉米播种面积略有扩大。虽然近年收购价一直不错,但玉米产业的比较效益还是相对较低,加上广西耕地面积有限,比较效益高的作物还有许多,依靠扩大种植面积来发展玉米产业是不可行的。“稳定面积,提高单产”仍将是广西玉米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种植鲜食玉米效益较高,随着加工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广西鲜食玉米面积在一定时期内将呈现小幅稳定增长。
南农:当前,广西玉米品种选育的目标集中在哪些性状上?涌现出哪些势头较好的品种?
张述宽:广西玉米品种选育的目标应该是,在不断提高产量潜力、保持较好的品质和抗病虫能力的前提下,重点提高适应性、抗旱耐瘠能力、耐密性和种子产量。当前一些抗旱耐瘠力强、适应性好、高产稳产的国产品种正不断涌现,随着正大619、迪卡007两品种的种性退化,抗性降低,面积不断缩减,国产品种如桂单系列、南校系列、亚航系列、兆和系列品种的市场份额正不断上升,大有替代正大619、迪卡007的趋势。
8 号文:种业迎来发展良机
南农:多年来,正大619、迪卡系列品种占据广西玉米种子市场半壁江山,原因是什么?
张述宽:这其中的主要原因,一是长期以来广西玉米育种经费投入不足,忽视了育种基础种质的创新和品种在不同生态区广泛测试等环节,造成育成的品种在适应性、抗逆性和制种难易方面先天不足;二是广西种子企业长期没有稳定的种子生产基地,造成种子供应不稳定;三是国内忽视品种配套栽培技术的研究,育成品种后没有相应的配套栽培技术,不能实现良种良法配套推广,生产上不能充分发挥其丰产潜力;四是种子企业在种子生产基地建设投入不足,种子加工设备落后,种子质量与国外的种子相比有一定差距。外资企业资金实力雄厚,对玉米育种的人才、技术、资金投入十分充足,对基础种质创新重视程度较高,每年组配新组合数量较多,测试组配新组合范围较广。外资企业在一个新组合参加国家区试之前,要对其在不同生态地区进行多年大量测试,且在亲本选育过程中,对中间材料还进行多点多年测试,因此其选育的品种不但高产、优质,而且在适应性和抗逆性方面表现突出。
南农:十年来,广西玉米种子市场出现的变化有什么特点?国家提出企业是商业化育种的主体,就此,您对广西玉米种子生产销售企业有哪些建议?
张述宽:广西玉米种子市场经过十年的发展,国产品种和国内企业竞争力不断增强,“一种独大、一家独大”局面正在改变,多企业多品种竞争、国内外企业和品种共分市场的局面正在形成。国务院国发(2011)8号文出台后,民族种业迎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希望广西种子企业抓住这个机遇发展。在新形势下,加快企业发展,一要用好用足国家有关政策,利用国家扶持政策,不断提高企业实力;二要学习外资企业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和经验,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从管理中要市场、要效益、要竞争力;三要加大自主研发力度,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种及配套栽培技术,强化良种良法配套推广;四是加强种子生产、加工基地建设,狠抓种子质量。通过良种良法配套推广和优质种子来提高本地品种的市场竞争力;五是加强与科研单位合作,利用科研单位的科技成果、人才和其它科技资源不断壮大自己;六要加大人才队伍的引进和培养,企业管理、研发和营销是企业不可或缺的三支队伍。
南农:您所带领的广西玉米创新团队,主要攻克了哪些项目?在广西玉米产业担当着怎样的角色?
张述宽:围绕广西玉米产业发展的瓶颈,广西玉米创新团队科技攻关的重点:一是杂交玉米育种基础种质的创新,争取通过种质创新取得杂交育种的突破;二是开展育种技术创新,通过现代生物技术、现代育种技术与传统技术的结合,提高广西玉米育种效率;三是新品种选育和高产高效玉米栽培技术创新,通过不断推出新品种和推广应用节本高效玉米生产技术,提高玉米产量和生产效益。
广西玉米创新团队主要围绕广西玉米产业发展需求,集聚优势资源,进行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研究、集成、试验、示范和技术服务;收集、分析玉米产业及其技术发展动态与信息,为政府决策提供咨询,向社会提供信息服务。团队通过不断培育、引进以及筛选优良新品种和不断研究及集成高效、高产生产技术,广泛建立新品种、新技术示范,使玉米品种和栽培技术实现了更新换代,推动了整个产业的发展。经过两年多的工作,团队工作已取得一定成效,一是育成以桂单0810为代表的一批优良新品种、构建了6个玉米育种群体并进行了1-2轮的改良;二是分区推荐了40多个适应不同生态区种植的品种;三是在玉米单倍体诱导系选育、单倍体加倍技术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四是筛选到一批节本高效栽培技术,并进行了集成试验;五是建立了一批新品种、轻简高效、高产栽培技术、大豆、花生、木薯等作物间套种玉米技术示范并开展了大量的技术培训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