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标识欢迎光临种业商务网 | | 手机版
商务中心
商务中心
发布信息
发布信息
排名推广
排名推广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要闻 » 正文

打铁还需自身硬 看蔬菜种企如何实现转型升级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4-01-27  来源:农民日报  浏览次数:287
 

打铁还需自身硬 看蔬菜种企转型升级

《 农民日报 》( 2014年01月27日   08 版)

    编者按

    “春江水暖鸭先知”,市场机制下,任何利好政策总能迅速激发企业主体的积极性,任何市场变化也总会促使企业主动寻求转型升级之路。蔬菜种业市场原本就是一块“大蛋糕”,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发文指出要突出以种子企业为主体,推动育种人才、技术、资源依法向企业流动,显然,利好政策将进一步扩大市场规模。面对广阔前景,不少蔬菜种企或进军种子研发领域、或创新经营模式、或引进育种人才,苦练内功谋发展,正是——

    本报记者 王瑜 郑可欢

    蔬菜种业是我国最早开放的种业市场。“经过20年的发展,蔬菜种子已经从一个国家区分的市场演化成一个区域化、国际化的大市场。”亚太种子协会(APSA:theAsiaandPacificSeedAs⁃sociation)秘书长Tom·Burns预测,到2016年,亚太区域种子市场的规模将超过20亿美元,中国将是主要增长点之一。

    面对这个“大蛋糕”,恐怕没有种企会不动心。国际种业巨头早已开始深耕中国市场,拥有全国90%以上抗虫基因专利技术的深圳创世纪转基因技术有限公司也打算“在未来3~5年内进入蔬菜瓜果种子行业”,而国内的蔬菜种企也不甘为他人“做嫁衣”,纷纷走上了从种子经销商到产品服务商的转型升级之路。

    销而优则育育而优则销

    在蔬菜种业领域里,种子企业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有一定育种能力的企业,一类是依靠代理品种起家的企业,但眼下二者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越来越多的代理商进入到蔬菜种子研发领域。

    山东省华盛农业股份有限公司就是这样一家公司。今年刚满20岁的山东华盛,曾以进口高档蔬菜品种为主营业务,先后引进并成功推广了冬玉、冬圣等西葫芦品种,但如今其官网上对企业的定位却变成了“以蔬菜种子研发为主”的农业高科技种子企业。

    “每一家公司做科研都是循序渐进的。”山东华盛董事长李兴盛介绍说,公司1998年建立了农场做筛选试验,开始走上了育种道路,目前公司已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蔬菜良种200多个,尤其在西葫芦高端市场占有率已超过60%,并逐渐取代国外品种。

    “做研发,我认为是每个种企都会做的事。”厦门中厦蔬菜种子有限公司总经理洪金条认为,每一次的转型,都必须有充分的考虑,如何做,什么时候做,这是转型成功与否的关键。松花菜的出现,让洪金条找到了转型的“时机”,如今青梗松花菜已经成为公司的招牌品种之一。

    与此同时,育种公司也在向下游产业链延伸。立志要做“黄瓜育种第一品牌”的天津德瑞特种业有限公司,在巩固其育种优势的同时,摸索出了适合其产品销售特点的“办事处模式”,通过强化服务占据了主产区60%以上的市场份额。“蔬菜种业靠压缩成本生存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公司总经理马德华博士认为,创新是蔬菜种企生存和发展的硬道理,而创新,不仅要有好产品还需要有好的营销模式和管理模式。

    筑巢引凤or联合创业

    种企的创新,离不开人才。如何网罗人才,如何留住人才,是种企关注的另一个焦点。

    “能不能出品种,关键在人。”李兴盛坦言,作为民营种企,公司从专科生不包分配开始招专科生、本科生不包分配招本科生开始,如今已经发展到1个博士、3个硕士,2010年,并成为国内第一个聘请国外育种研究员担任所长的蔬菜种子企业。

    筑巢引凤,也是厦门中厦的揽才之道。以代理品种起家的厦门中厦蔬菜种籽有限公司,如今已经成为集种子、种苗的科研、生产、营销为一体的专业性种子公司。目前,公司有科研及管理、检验、加工、贮藏、销售等方面专业人才20多人,其中中高级职称5人。“先把公司做大,才能引来人才特别是育种家。”洪金条说。

    和已经完成原始积累的种企不同,处于创业期的种企如何吸引人才?育种出身的马德华认为,企业要学会“画大饼”,制定具体的能够实现的3~5年规划,才能让人卯足劲跟着干;同时,要保证3~5人核心团队的稳定性,让他们过上体面的生活。

    “要学会资源优化利用。”杨雅生认为,对一个创业初期的团队来说,3~5人的规模是最好的,而且队员组成背景要丰富,有人懂产品,有人会技术,有人能管理;同样,招聘时也应将各种不同优势的人才组合搭配到一起。据了解,应“863”重大关键技术项目——转基因抗虫棉研究成果产业化需要成立的深圳创世纪,目前有员工314人,其中科研人员占比达到22%。

    品种创新vs模式创新

    转型是方法,目的在创新。对种企的创新来说,品种是绕不过的话题。

    “要想获得好品种,我认为一定要有态度。要么不做,要么就踏实做。”马德华认为,蔬菜育种一定要定位准确。天津德瑞特建立的商业化黄瓜育种系统,26人的研发团队中,筛选自交系、配组合、初选、复选以至于终选等各环节,专业人员各司其职,确保公司每年能够配置黄瓜新品种组合1.5万个,并稳定推出4~5个市场化品种。

    专业分工,对种企的意义不仅在于一两个品种,更在于减少重复劳动,提高育种效率。“每走一步都是为了后面的人不重走一遍。”北京京研益农科技发展中心副总经理兼企划总监丁海凤这样总结道。面对国外种企强势进驻,京研益农正依托国家蔬菜工程技术中心的人才和技术优势,加快建立科学育种流程,打造“科技型国际化种苗集团”。

    青岛金妈妈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周玉忠认为,所有企业都想拿到优秀的品种,但要拿到的难度很大。一个民营种企要在国内外种企并进的时代发挥自己的优势,模式上的创新比产品创新来得更快。成立于2008年的青岛金妈妈,大胆玩起了“跨界”,将来自种子、机械、医药、金融等不同领域的18家企业组成了一个“联盟”,致力于打造产业链内每个企业都能受益的平台。

    实现创新要素的有机重组,还需要打破思想误区。“现在有一个误区,即认为蔬菜种企做不大主要是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可以通过加大投入提高技术水平。”国家蔬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许勇驳斥了这一观点,“我国蔬菜种业的主要瓶颈是市场行为的技术研发主体缺失,导致整个产业链的技术研发不够完整。研发投入偏向单项技术,会导致某些中下游技术出现‘短板’,因此加大技术研发投入必须先理顺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

    创新是种企保持竞争力的根本,但创新不应记者手记囿于新品种的研发,从“个体户”育种向“流水

    线”育种的转变,从纵向整合产业链到横向整合相关资源的拓展,这些管理理念、经营模式方面的创新,也会给种企乃至种业发展带来契机。正如马云所言,没有传统的行业,只有传统的思维。只有打破藩篱,蔬菜种企的创新之路才能越走越顺畅。

    记者手记

    打造从研发到销售的全产业链发展模式,是蔬菜种企的共识,也是当今国际种业发展的大趋势。打造全产业链,国内种企在资源整合上的优势难以匹敌跨国种业巨头,但其经销商基因使其更了解消费者的诉求;而“船小好调头”的优势也使其更容易回应市场需求。在国际种业巨头成功探索出本土化路径之前,深耕市场多年的国内种企主动找准优势,扬长避短,是成功转型的关键之所在。

    种企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不管是筑记者手记巢引凤,还是联合创业,对种企和人才来说,二者能否找到结合点,决定着企业和人才能否走到一起去,能够一起走多久。因此,企业延揽人才,不仅要“画大饼”,更要建平台;人才选择企业,不仅要看“钱景”,更要看前景。只有这样,国内蔬菜种企的竞争力才会越来越强。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广告服务 友情链接 | 申请链接 | 网站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