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标识欢迎光临种业商务网 | | 手机版
商务中心
商务中心
发布信息
发布信息
排名推广
排名推广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简讯 » 正文

转基因大豆的秘密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4-05-29  来源:三联生活周刊  浏览次数:202
 

      “阿根廷政府最早批准种植的转基因大豆就是我研制出来的,用的是阿根廷本土的品种。”阿根廷头号大豆育种专家、现任尼戴拉(Nidera)公司大豆项目负责人鲁道夫?罗希(Rodolfo Rossi)对我说,“因为这项技术的使用,以及草甘膦专利到期后的大幅降价,使得采用免耕技术的大豆种植面积从1993 年时的不到100 万公顷增加到现在的将近2000 万公顷,这就是转基因技术的附加效应。”

      罗希博士从1976 年起就开始研究大豆,1991 年他所在的种子公司被种业巨头尼戴拉买下,后者从孟山都买来了抗除草剂基因的使用权,让他负责把这个基因转入阿根廷大豆当中。转基因技术难在第一步,即基因本身的研发和植入,一旦有了第一个转基因品种,将其转入另一个品种不是一件难事。罗希很快获得了成功,大田试验也进行得很顺利。最终是尼戴拉(而不是孟山都)向阿根廷农业部提出了种植申请,很快就获得了批准。尼戴拉的总部虽然在荷兰,但老板是阿根廷人,主要业务也都在南美洲,通常被认为是一家阿根廷的公司,这一微妙的区别被认为是阿根廷转基因大豆为何批准得如此之快的原因之一。

      另一个主要原因就是阿根廷农场主们的势力非常强大,他们是阿根廷外汇的主要创造者,自然也就有权利要求政府在政策上予以配合。中国农民虽然人数众多,但没有形成集团优势,没有被大家认可的利益代言人,这是转基因技术在中国迟迟不能推广的重要原因。

      截至目前,阿根廷一共批准了28项转基因技术,它们大都采取了和抗草甘膦大豆类似的模式,即基因本身全部来自六大跨国种子公司(美国的孟山都、先锋和陶氏,德国的巴斯夫和拜耳,瑞士的先正达),但种子则都是阿根廷本土品种。难道阿根廷就不担心他们的农业命脉掌握在外国公司手里吗?

      “完全没有必要担心,因为比转进去的这个基因更重要的是种子里面原有的成千上万的其他基因,它们才是真正决定某个品种是否适合阿根廷的关键因素。”阿根廷农牧渔业部主管转基因审批的副部长洛伦佐?巴索(Lorenzo Basso)对我说,“孟山都不能为我们提供百分之百的解决方案,阿根廷本土的种子公司做了更多的工作,它们的价值比孟山都大得多。”话虽如此,巴索也承认生物技术对于农业的现代化极为重要,孟山都虽然只贡献了一个基因,但它的价值绝对不能用简单的百分比来衡量,否则转基因也不会成为这么大的话题了。问题在于,这个基因不是白给你的,孟山都肯定想通过出售使用权挣一笔专利费,这本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但在阿根廷却没能实现。

      “第一代抗草甘膦转基因刚进来的时候正赶上阿根廷政府修改专利法,大约有2000 多个专利申请受阻,我们的基因也包括在内。”孟山都主管拉丁美洲的副总裁帕布罗?瓦奎罗(Pablo Vaquero)对我说,“其中一个专利的拥有者把阿根廷政府告上法庭,2002年被判败诉,于是我们也和其他专利持有者一样停止了申诉,转而寻求其他解决办法。”

      没有阿根廷专利就没办法从阿根廷农民那里收取专利费,于是孟山都转向欧洲,试图从大豆购买国那里收取这笔费用,官司打了好几年,孟山都再次败诉,于是他们决定停止抗争,放弃了这个基因,转攻玉米,最终变成了阿根廷玉米种子的最大供应商。而阿根廷的大豆市场则被本土企业唐马里奥(Don Mario)和尼戴拉瓜分了,它们都没有向孟山都缴纳专利费。

       那么,在这件事上阿根廷农民占便宜了吗?倒也未必。从此以后大豆的转基因研究遇冷,1990 ~ 2010 年只有两个转基因大豆品种被引进到阿根廷,与玉米的10 多个品种相比差距明显,阿根廷农民占了小便宜吃了大亏。中国的情况更糟糕,目前中国唯一大面积种植的转基因作物就是抗虫棉,但这个抗虫基因很快就被盗版,其结果就是跨国公司不再引进新的转基因棉花,导致中国棉农这么多年来一直用不到最先进的技术。

      “南美洲的农民一直不太尊重知识产权,阿根廷只有20% 的农民从正规渠道买种子,另有30% 自己留种,其余的都是从黑市购买非法的种子。”罗希告诉我,“玉米还算好,大豆在这方面非常糟糕,种子企业都不愿投钱给大豆的高科技研发,孟山都几乎是唯一这么做的公司。”

      虽然首战失利,孟山都并没有彻底放弃大豆市场。2006 年该公司和阿根廷政府谈判,终于说服对方修改了相关法律,允许孟山都的基因申请阿根廷专利。此后,孟山都于2013 年推出了为南美市场量身定做的抗虫抗除草剂两种性状叠加的转基因大豆产品(商品名Intacta),这是全世界第一个同时具备这两种性状的转基因大豆,美国都还没有(主要原因是美国大豆的虫害较轻)。这回孟山都学聪明了,事先和阿根廷豆农签订协议,要他们保证不使用非法种子,即使自己留种也必须缴纳专利费。目前已经有上万名豆农和孟山都签了协议,占阿根廷大豆种植面积的80%。

      “孟山都的想法很简单:我们投资做研发,向农民提供新技术,农民利用我们的新技术赚更多的钱,然后把其中的一部分作为报酬返还给我们,否则的话就没人愿意搞研发了。”瓦奎罗说。

      这样的盈利模式是商业社会的常态,没想到在农业领域遇到了如此大的阻力,原因就在于很多人认为农民是弱势群体,不应该被跨国企业“剥削”。好在阿根廷的农民都已经变成了农场主,弱势群体的概念对于他们而言不再适用,双方的实力甚至可以说是倒过来的,这就是为什么阿根廷会和美国一样成为生物技术的领跑者的原因,并因此而获得了巨大的收益。

      根据阿根廷生物技术信息和发展委员会(ArgenBio)2011 年发布的报告,转基因农作物进入阿根廷后的前15 年(1996 ~ 2010) 一共为阿根廷带来了726 亿美元的经济效益,其中654 亿美元来自大豆。这654 亿美元当中有72.4% 被农民得到,政府拿走了21.2%(主要是出口税的增加),6.4%被转基因技术的提供者(种子公司和除草剂公司)挣到。与此同时,阿根廷提供的廉价转基因大豆还为全世界其他国家带来了890 亿美元的经济效益。两者相加,这项技术一共为全世界带来了1540 亿美元的好处。如果没有这项技术的话,全球大豆市场的均价在2011 年将增加14%。

      因为好处太大,转基因技术在阿根廷的扩张速度是史无前例的。抗除草剂转基因大豆在阿根廷仅用了8 年时间就达到了近100% 的普及率,人类历史上仅有杂交玉米在美国爱荷华州的普及速度能够与之相比。如果只看阿根廷的话,杂交玉米用了27 年的时间才达到88% 的普及率,墨西哥矮秆玉米用了12 年才达到90% 的普及率,普及速度都远不及转基因大豆。

      转基因技术为阿根廷农业带来的好处绝不仅仅是增产那么简单,对于阿根廷生态环境的影响也是极为显著的。抗除草剂转基因大豆使得免耕法得以迅速普及,导致阿根廷大豆主产区的土壤流失速度降到了每公顷每年2 吨以下,远低于通常认为可承受的每公顷每年10 吨的水平。免耕法还节约了能源,降低了碳排放,种植每公顷大豆所消耗的汽油从1996 年的35.8升减少到2010 年的22.2 升。不过,该报告还表达了对阿根廷农业前景的担忧,认为阿根廷的转基因政策法规已经落后,导致阿根廷“全球第二”的位置于2009 年被邻国巴西超过。巴西因为各种原因长期落后于阿根廷,但在2005 年修改了相关法律,一举实现了反超,成为继美国之后全球第二大转基因种植国和农产品出口国。这个转变是如何发生的呢?这就要去巴西亲眼看一看才能知道。 (生物谷Bioon.com)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广告服务 友情链接 | 申请链接 | 网站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