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标识欢迎光临种业商务网 | | 手机版
商务中心
商务中心
发布信息
发布信息
排名推广
排名推广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简讯 » 正文

中科院副院长李家洋论辩转基因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1-04-29  作者:中国种业商务网  浏览次数:382
 

21世纪经济报道

    2004年至今,中国粮食产量实现七连增,七连增的同时伴随着中央连续的七个“一号文件”,也伴随着极端气候愈加频繁、旱涝灾害日益严峻和高发的情况。

  政策的利好作用终究会随着边际效应递减而疲软,水利基础设施的欠账如果不及时补上,粮食产量也会随着气候、灾害的因素而出现跌宕起伏。如何保持稳产,在科技贡献率越来越高的前提下,粮食增产的极限是否会提前到来?

莫慌!此次主力仍然在假摔? 套牢的股票很可能有救了! 3月股市很可能发生巨变? 拉锯战背后暗藏的资金动向!   近年来,民众的饮食结构发生巨大变化,口粮消费比重日趋降低,肉禽蛋奶消费比重日渐增加,这导致粮食的种植结构也随之调整。而目前我国相对偏重小麦玉米、稻谷的口粮安全,罔顾大豆等小品种饲料作物的粮食安全思路是否需要调整?

  在学界对转基因对人体和环境的影响尚未有明确定论的前提下,转基因作物的研发和推广是不是值得提倡,它对提高粮食单产是否有作用?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著名水稻专家、中科院副院长李家洋。

  粮食增产仍有潜力

  《21世纪》:我国取得了粮食连续七年增收,是在极端气候不断增加,旱涝灾害日益频仍的前提,在这种情况下,粮食增产还有潜力吗?

  李家洋:粮食连续增产之后,总会有个拐点,总可能有重大灾害年份,但从历史的长时间来看,这不是个严重问题。水稻单产在解放初期只有现在的25%-30%,个别的年份或历史段产能会下降,但总的趋势是在稳定增加,什么时候是一个极限,不好说。

  我国现有18亿亩耕地,5亿多吨的粮食产量,平均亩产也就300多公斤。但是技术在发展,比如说水稻,袁隆平先生提出超级杂交稻亩产要在不同发展时期分别实现700公斤、800公斤、900公斤的目标,这是一个理想化的高产状态。现在高产田全国平均只有30%多,如果将大量的中低产田改造成高产田,达到亩产600多公斤到700公斤的话,粮食总产量就有50%以上的增加,中国的粮食安全就不再是问题。所以说粮食增加的潜力是很大的。

  但潜力能否变成现实的生产力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这需要解决一系列问题,特别是科技,如能不能提供优良品种和相应的栽培管理技术。政策和资金的支持也非常重要,包括政府要继续加大补贴和激励,让农民的收入能够得到保障与提升。

  《21世纪》:东北作为商品粮重要基地,以前东北粮食种植是比较多元化的,大豆香,高粱肥,但现在是为了增加粮食产量,产量比较低的,大豆、小麦种植面积在缩小,水稻的面积在增加,这对作物的多样性和农田质量会有什么影响?

  李家洋:对东北粮食增产我比较乐观,因为单产在提高,种植面积在扩大,种粮的相对效益也在提高。但在这个过程当中,有些问题需要解决。比如大量增加水稻面积,那就意味着我们对水和土地的问题要有更深入的研究,如水的高效利用问题、地下水的平衡问题、土壤保护问题,等等。如果地下水在某一个地方总是超采,会不会出现像华北平原现在所面临的情况?从现在来看,东北还没有这个危险,但不等于未来没有这个问题,所以要加强地下水的研究,未雨绸缪,提出水土可持续利用的合理模式。

  《21世纪》:据我了解,现在东北种植的水稻种子,40%是使用日本的空育131,玉米80%是美国的先玉335,万一出现基因突变等不可预知因素

  导致这两个品种无法抵御某些病虫害从而使单产大幅降低甚至颗粒无收,这对中国粮食安全是个极大隐患,如何化解?

  李家洋:这个问题从理论上看总是存在的,因为在世界种植历史上发生过这样的事情,大约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美国当时种植的杂交玉米曾大面积发生过特别严重的病害,造成极其严重的减产,所以说这在历史上发生过,我们需要考虑这个风险。

  从一个理想模式上来说,因为涉及到机械化作业,做到品种太多事实上不可能,但是单一品种问题也比较大,所以我们应该根据适当的环境条件,要有几种主要的高产品种种植是比较理想的,而不是大面积种植单一品种。

  这需要地方政府统筹安排,我觉得这个基本上可以做到,通过不同的种子公司提供不同的种子,每个种子公司有自己的主导产品。

  《21世纪》:据我了解,华中农大把实验过程中的转基因的水稻品种悄悄流失到市场上面,现在很多湖北农民种的都是这些转基因水稻,这种违法现象怎么会出现?

  李家洋:我不太了解这个情况。但我觉得这是一个管理上的问题,不是科研上的问题,也不是农业发展方向上的问题。这是一个农业生产当中的管理问题,这个管理问题需要通过加强规范国家相关法规得到解决,比如科研单位加强源头把关,各级农业部门加强生产管理。我觉得能够解决这个问题,美国和其他国家都能解决这个问题,我们也应该能够解决,就是要严格管理。

  《21世纪》:中国大豆百分之七八十都要靠进口国外的,政府为何听之任之?

  李家洋:如果把进口的大豆都用中国土地来种,按现在的亩产,中国需要再增加3亿-4亿亩土地,现在黑龙江省是2亿多亩土地。整个东北三省的土地才够种这些大豆。这显然是做不到的。所以我们要增加产量,要通过提高单产、适当增加大豆种植面积与进口来解决。现阶段适当进口也是合情合理,因为我们土地不允许完全自种。

  真正的问题在于,在进口这么多的情况下,我们怎样分担风险,中国能不能把部分农业搬到国外去,比如到巴西大规模买地或长期租地种植,保证一个稳定的供应源。

  从另一个方面来看,大豆现在的主要用途,一是油料,二是饲料,如果不进口大豆,进口别的饲料也能部分解决问题,或者从别的方面入手,比如中国现有草地40多亿亩,林地60多亿亩,如果提高草地或林地对牲畜的承载率,就意味着牛羊肉类供应提高,就可以使饲料粮下降,那么大豆进口也必然下降。所以这是国家一盘棋的问题,对新疆、内蒙古等地区的大规模草原优化,提高生产力等都会有解决我们大豆的巨量进口问题。

  转基因技术在放宽

  《21世纪》:中国的重金属污染特别严重,湖北等地出现镉大米,粮食的重金属污染情况如何?

  李家洋:我没做过这方面的研究,也不了解这方面的情况。我觉得如果有这个问题,依靠科技最终也能解决。

  人消耗的粮食比如说大米、小麦都是其籽粒,这籽粒当中如果不累积重金属就不会对人体有害。如果我们通过新品种的培育,使籽粒中不吸收重金属,或含量很低就可以了。

  根据我们现在所了解的信息,通过研究是可以达到这个目标的。

  《21世纪》:转基因棉花在中国种植相当普遍,但也有学者反映棉农因为种植这些棉花导致身体不适,而这些的棉花虽然能抗棉铃虫,但对盲椿象等新的病虫害无法抵御,导致棉花减产,你怎么看?

  李家洋:我从来没听说转基因棉花对棉农本身有伤害。

  科学发展是不断前进的过程,你不可能指望一个抗棉铃虫的棉花品种能解决其他所有的问题。棉铃虫解决了,那些以前不受重视的次要害虫就可能变成新的主要害虫,再去解决它,科学就是这样发展的。

  《21世纪》:你怎么看待转基因技术导致的一些负面作用,比方说基因污染、超级杂草等?

  李家洋:这都是目前人们的想象与担心,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例真正的事例报道出来。我只能这么说,人类的担心是有道理的,但是并不是所有担心都会变为现实。现在有人担心,转基因水稻是不是跟杂草结合之后更没法控制,这个问题可能有,但可能性很小。

  《21世纪》:但总不能拿十几亿人的生命健康去押这个宝吧?

  李家洋:人类的科技进步与研究总有办法去解决这个问题。拿转基因水稻来说,对生态环境、杂草化、食品安全所做的研究很充分,我们现在害怕的不是转基因本身,而是转基因过程当中,管理是不是真正能够落实到位、规范化,相关管理条例能否真正执行等等,只要能做到这些,我觉得是不需要担心的。

  《21世纪》:某权威智囊机构做过一个调研报告,该报告称转基因技术对粮食增产并无明显作用。你怎么看转基因技术对提高粮食产量的作用?

  李家洋:我认为这个报告至少不全面,不是很正确。产量要从两部分看,一部分是作物本身的生长发育,另一部分是抵抗各种逆境,比如病虫害寒盐碱等等之后的增产。我认为后一部分是产量的一个重要部分,它保证产量稳定。能够在病虫害和旱涝等逆境中保持一定的产量,这就是稳产,这就能保障高产。

  《21世纪》:也就是说排除病虫害等外部因素,转基因技术就物种本身而言并无增加单产的功能?

  李家洋:不,也是很大。我可以负责任的说,转基因技术提高粮食单产,这是完全可以的。

  《21世纪》:请问国内现在在用这种技术吗?

  李家洋:转基因现在没有推广到生产上去,只有实验研究上的数据支持。但在生产上,通过常规的方法已经证明了通过改变生长发育,如株型的优化,来大幅提高产量的。现在我国粮食产量的增加,就是通过现代育种家的常规手段。事实上,转基因方法也好,分子生物学也好,跟常规手段仅仅是一个方法学上的差异,没有任何本质的不同。

  《21世纪》:国家对转基因技术的政策有没有可能放宽?

  李家洋:已经在放宽,玉米和水稻就有产业化的安全证书发放了,我的理解是可能玉米和大豆会走得更快些,水稻小麦可能会慢些。因为考虑到老百姓的心理,所以是一个稳妥、逐步推广的过程。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广告服务 友情链接 | 申请链接 | 网站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