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主页 | 保存桌面 | 手机版 | 二维码
普通会员

中国种业商务网

中国种业商务网

新闻分类
  • 暂无分类
联系方式
  • 联系人:中国种业商务网
  • 电话:0373-5032202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河西种业:打造自主知识产权品牌
新闻中心
河西种业:打造自主知识产权品牌
发布时间:2011-11-08        浏览次数:976        返回列表

  甘州区全力推动制种产业健康快速发展。目前,该区已落实玉米制种基地56.91万亩。

  戈壁沙漠带,在常人眼中苍凉土黄,然而,它却是制种的天然“隔离带”,造就了中国乃至世界“种子生产的理想王国”。

  河西走廊,已成为全国最大的杂交玉米制种基地、全国最大的花卉制种基地和全国重要的蔬菜瓜果制种基地。随着今年《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的出台,未来它将走出怎样的制种产业之路?

  打造自主知识产权品牌

  本报记者 王朝霞

  河西制种面临挑战

  “国以农为本,农以种为先”,种业安全,粮食才能安全,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随着当今科技的发展,种子已成为国际农业发展和竞争的焦点,河西走廊,这个具备国内种子繁育最佳适宜条件的“黄金走廊”,成为国内外制种企业竞争最激烈的地方。

  中种集团、德农种业、奥瑞金等国内知名制种企业纷纷“抢滩”河西走廊,建立杂交玉米种子生产基地。目前,全国种业50强中涉及玉米生产的企业全部落户河西。

  美国杜邦先锋、孟山都,瑞士先正达等世界排名前10位的国外种业“巨头”,也通过设立合资公司、委托制种等方式落户河西。

  “河西走廊为国内外制种企业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种子繁殖平台,可育种核心技术掌握在人家手中。虽然我省目前在制种扩繁、推广上是‘长腿’,但在种子研发方面却是‘短腿’,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种子企业很少。”省农牧厅厅长武文斌说。

  甘州区种子站副站长闫明说:“我们这里有得天独厚的土地、阳光、灌溉、气候等资源优势,还有掌握了娴熟制种技术的农民,但大部分本土企业没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杂交玉米品种,只能为国外、省外制种公司代繁种子,给人家当‘高级打工仔’。”

  成熟的制种企业应该是“育繁推”一体化,而我省河西地区的80%玉米制种企业没有核心竞争力,都是通过购买别人的品牌籽种,赚取微薄的“加工费”,无权、无缘介入研发利润和市场销售的终端利润。

  在隶属于著名的荷兰种子企业瑞克斯旺的武威市百利种苗有限公司,记者看到,高科技、电脑自动化控制的连栋日光温室里,国内外知名种子企业新培育的番茄、辣椒、茄子等280余个新品种,生机盎然。

  “国外种子更新换代十分快,但国内新培育的种子少。”该公司产品开发经理刘同军透露:“像甘肃人爱吃的陇椒5号,口感好,但种子发芽率仅70%,瑞克斯旺研发的新辣椒品种,100%的发芽率,农民很爱种。”他认为,过不了多久,陇椒5号就被人家挤出市场了。

  “‘洋种子’价格比黄金还贵。荷兰瑞克斯旺公司生产的辣椒种子,1粒0.43元,1袋种子装1000粒,就得花430元。”临泽县兴科农业示范园经理张维彪告诉记者,但它和美国杜邦先锋公司的“先玉335”玉米种子,以高产、广泛适应性,深受国内农民欢迎。

  “如果国外制种企业在市场上取得垄断地位后,将获得种子供应及价格上的支配地位,中国的市场主体失去了交易的选择空间和话语权后,难免让人摆布,最终会影响农民的收益,影响到农产品的供应和价格稳定,将重蹈中国‘大豆’的惨痛教训。”种业界人士认为。

  振兴民族制种产业

  “洋种子”的强势冲击,给我省本土制种企业和国内制种业带来严峻挑战,振兴民族制种产业刻不容缓。

  对此,《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于今年4月正式出台,该《意见》把发展现代种业作为建设现代农业的战略举措,把良种培育作为农业科技创新的首要任务,把提高种子企业核心竞争力作为做大做强种业的关键支撑。为贯彻落实该《意见》,甘肃省人民政府于6月率先在全国出台有关实施意见。

  国务院、省政府出台的一系列《意见》精神,为做大做强我省制种产业带来了福音。那么,如何贯彻落实该《意见》精神,让小种子长成大产业呢?

  “我省大部分制种企业小而散、各立山头、单兵作战,要做大民族种业,须扶持一批‘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农作物种业集团,提高品种自主研发能力,到2020年,打造出10家繁育能力强的种业集团,选育具有重大应用前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玉米新品种15到20个,提高省内自主知识产权品种在全国种子市场份额,使我省玉米自主产权品种在全国的市场占有率从目前的2%提升到5%以上。”省种子管理总站站长常宏认为。

  令人可喜的是,记者了解到,我省一些制种企业及科研单位在业界已“崭露头角”。

  作为我省民族种业的代表,甘肃敦煌种业是全国第6家上市的种业公司,总资产规模和种子产业销售收入位居全国种业上市公司前列。为提高育种研发能力,该公司组建成立了敦煌种业研究院,并投资500多万元在海南三亚建立了120亩基地,加快新品种选育步伐,推进种子产业“育繁推一体化”发展。

  武威市农科院,这样一个基层科研单位,选育出“武科1号”、“武科2号”、“武科3号”、“平玉8号”等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质杂交玉米新品种。该院副院长万廷文研究员育成的玉米杂交新品种“吉祥1号”,是我省第一个通过农业部保护的玉米新品种,成为继国内玉米种子界“大哥大”“郑单958”之后,国家第二大优势玉米新品种。

  规范种子生产秩序

  在河西走廊,曾经一段时间,由于种子企业数量不断增加,市场竞争加剧,出现制种企业相互撬抢基地、私繁滥制、套购种子、制售假冒伪劣种子等现象。侵犯品种权的行为破坏了种子市场公平竞争环境,挫伤了品种权人育种创新的积极性,延缓了民族种业自主创新的步伐。

  做大做强民族制种产业,维护好种子生产秩序是关键,保护好所有种子企业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种子,势在必行。对此,我省从刑事、民事和行政等方面,严厉打击侵权行为。

  自国务院开展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专项行动以来,我省加大了新品种植物保护。仅酒泉、张掖、武威三市公安机关介入侦破处理的有关案件就有8件,涉案10人,涉及杂交玉米种子140多万斤、假冒进口洋葱种子109罐,涉案金额195万余元。近3年全省法院系统共受理杂交玉米品种权侵权案件118件,占知识产权案件总数的19.2%,有力维护了品种权人的合法权益。

  “今年的种子生产环境明显好了,没有发现一起抢撬种子事件。”武威金西北种业公司人员告诉记者,“往年,我们春天已与当地农民签订了合同,可到秋收时,一些外地制种公司却抢收了我们的种子。现在政府部门维护了我们品牌种子。我们新培育了玉米新品种‘宏博18号’,收入由以前代繁种子1公斤五六角钱提高到现在的五六元。”

  同时,中国种子协会与省政府于今年组织全国25个大型玉米种子企业和甘肃省29个玉米制种企业,签订《中国玉米种子安全生产公约》,共同维护甘肃玉米制种大省的种子生产秩序。经调查,河西地区玉米种子生产统一合同文本使用率达到了100%,稳定了种子生产基地。

  《甘肃省关于贯彻国务院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意见的实施意见》,也将加强种子生产基地建设和管理摆在全省种业发展的突出地位,明确了基地保护政策,规定除法律法规规定和轮作倒茬外,不得改变种子生产保护区的用地性质,确保了种子生产基地的稳定发展。

  武文斌说:“今后,河西将在建立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和机械化的高标准制种基地方面下工夫,支持专业合作组织、制种大户与龙头企业建立利益共同体,从而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