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功臣的取舍两难
“企业的发展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淘汰功臣的过程。”说这话需要勇气,因为它残酷、理性、不近人情乃至于伤人心,但确实是大实话。不淘汰不称职的人,企业就有可能被市场淘汰。这是外部的残酷决定了内部的残酷。更多的人只做不说。
有人说,老板,就是老板着脸。除了公司利益,老板没有必要与任何下属过不去。慈不带兵,义不理财,这是古训,不是由老板的心肠和良心决定的,而是由老板的位置和对未来的追求决定的。
企业成长的每个阶段,都有一批元老、功臣。有的元老和功臣能够与时俱进,但更多的可能遭遇成长的天花板。他们之所以成为问题,就是因为个人成长速度赶不上企业的速度。能与时俱进的,任用与奖励皆不成问题;遭遇天花板的,是个令人非常头痛的问题。
头痛在于取舍的两难:
如果当作普通不适任的员工对待,则有可能被批评为忘恩负义、卸磨杀驴等,毕竟中国的文化氛围可以对人性进行扩大解读;如果委以重任,则可能妨碍企业持续发展。
历史上的开国帝王,都曾面临这样的两难,像赵匡胤的“杯酒释兵权”就留下了负面评价,但多少人又能理解他的难处呢?对企业功臣的处理,或许不会像帝王那样腥风血雨,但却足以酿成心灵之痛。
用职务奖励功劳的错误
企业的价值在于不断为顾客创造价值;员工的价值在于不断为企业创造价值。员工能否为企业创造价值,既与过去的荣耀有关,也可能与过去无关。人员的任用与奖励遵循不同的原则:
任用,遵循的是能力原则,即谁的能力强则任用谁,哪怕这些人在历史上没有做过任何贡献(比如从别处挖来的人);奖励遵循贡献原则,即谁有贡献就奖励谁,谁的业绩好就奖励谁。简而言之:奖励人,看的是他的过去;任用人,看的是他的未来。用未来奖励过去,用职务奖励功劳,就犯了时空错误。
在多数情况下,能力与贡献是对等的。能力强的人贡献大,贡献大的人能力强。这样的人,任用与奖励也不成问题。
在下列两种情况下,能力与贡献可能不对等:一是历史贡献与现实业绩;二是原有岗位的贡献与现有岗位的业绩。对元老与功臣的任用与奖励,恰恰发生在上述两种情况下。
这一批特殊人群
元老的贡献不在于业绩,而在于在特殊的时期进入了企业,在创业时期与老板建立了特殊的感情。只有创业者才能体会创业期的艰辛。没有名气,招不来人;收入不高,招不来优秀的人;看不到未来,留不住有理想的人;创业环境不好,养不起人。或许只有创业的氛围足以安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