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的产品从开始设计的时候就开始思考它的销售环节,这才是正常的产品设计,因为我们在制造产品的时候,提供的本身就是一种需求,从前我们是在供给中生产需求,但其实我们一直在需求中创造供给,最简单的就比如说是“钻石”。
钻石的营销被评为一场伟大的骗局,因为谁也没有想到这个深埋在底下的石块,竟然能够成为爱情的代名词,并且经久不衰,如同它的广告语一样“一颗永留传”,但是其保值空间却远远没有黄金稳定,永流传的价值在形式上的存在,远大于在价值上的存在,即使你现在一克拉的钻戒在三年后需要折旧回收,且折旧率高于百分之三十,因为即使是tiffany的钻戒,在回收的时候不过是钻石的拆卸和K金的回炉再造,而曾经的品牌溢价是不能够折旧,能弥补的只能是你曾经拥有的时光,但是这也不能阻挡女生对钻石的追逐,好像能说明爱情的并不是爱情的过程,而是结婚时钻戒上钻石的大小。
钻石营销的成功,成功的向我们展示了一件事,就是客户是可以被教育的,钻石的成功历史就是完整的一部对于客户的教育历史,而这件事放在现在,仍旧是通用的。菲利普•科特勒在《营销革命3.0》一书中提到,被网络连接的消费者,越来越像一个具有共同精神追求和普世价值观的立体的“人”。对于现在互联网环境下相互影响的个体,销售的行为更容易被标记和追踪,互联网传播中每个人都有痕迹可寻,而追寻这些人的身影,将你所有传达的信息,通过简单的“传递”变成“交易”的第一步,从提升供给的价值来衬托需求的产品。但是这样的行为与传统媒介环境下相互作用的人群一样,区别是变换的传播渠道及你的目标人群,传统媒介的传播与互联网传播的区别在于信息不对称性,但是传递的观念是一致的,从塑造供给的价值开始。
第一步:需求控制
我们在设计产品的时候,当然是希望每一个人都能够为我们的产品买单,但如果当做是生活必须品来塑造,你无法去广义的定义它的价值。在钻石刚被挖掘的年代,钻石只是一块普通的石头,从地底下挖掘出来,刚开始少量的发掘,仍旧拥有物以稀为贵的价值,但是随着南非大量的钻石矿场被发掘的时候,物以稀为贵的基础便没有了,为了保持钻石的价格,这些钻石矿的主要投资人合并了他们的资产建立了一个单独的实体,控制产量,维持公众对钻石稀缺的印象。这个实体就是De Beers,成立于1888年的南非。不能够被大批量量产,突出了它的稀缺性,而这一点,正是钻石最开始能够以奢侈品的形式面众的主要原因。
第二步:评判标准
如果它只是不能够被量产,如何能证明它对于每一个人而言是不同的?所以我们有了更多的评判标准,比如说是八心八箭,比如说是4C标准,这些标准为每一粒钻石打上独一无二的身份证,即使你的产品是一样的,但是不同的GIA证书编码,也能够为你带来独一无二的购物体验。
第三步:精神追求
玛丽莲梦露小姐曾经唱到“钻石是女人最好的朋友”,钻石与女人就成了无法分割的一体。而这个观点,在开始出现钻石饰品的时候,就已经开始普及,一开始,利用钻石作为最坚硬的碳元素来象征矢志不渝的爱情,象征两个人稳定的婚姻,而这大概是钻石营销中最聪慧的一点,因为这个需求完全是自己创造出来了,它为自己的存在找了一个价值,而这个价值的定义牵动的人们的购买时的第一要素,就是情感需求。
当我们在买钻石戒指的时候,我们深知这一枚“戒指”背后所带来的关联性的情感反馈,我们给予这件商品的价值是不能够被金钱所定义的,因为我们所传递的情感就是不能被金钱所定义的,所以这就促成了钻石戒指价格昂贵。但是,正是因为这份昂贵,我们才能够对其所表现出的情感价值打动,才能够心安理得的为其买单,不纠结其价格。
结语
即使在现在互联网营销的环境中,这三步依然是基础,就拿小米手机而言,小米手机最先开始的饥饿营销,就是对于需求的控制,而跑分软件就是评判标准,至于说是“米粉”那就是精神追求了。相较于传统媒介传播手段下的不可控因素来说,互联网时代成就了需求与供给更亲密的关系,它改变了信息不对称的情况,而这更利于需求者去创造供给,因为这个时代的人更容易被影响及追求脚步,只要我们创造的供给能够带动小众的脚步,那么在这个互联网网络布局环境下,将小众扩散成大众,逐步占领消费者心智,只是营销手段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