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讲“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管理者如果不能得到上司的信任,那他就无法打造高效的团队,也无法安心工作。
关于如何获得上司的信任,中庸给出了一条途径,就是“明善”而后“诚身”, “诚身”而后“顺亲” ,“顺亲”而后“信友”, “信友”而后“获上”,上获而后下可治也。
中庸给出的路径,是一条康庄大道,说透了立世之基,为人之本。同时,这也是一条有点“玄”的路径,充满着“机变”的味道。套用道家太上老君一句话“真常之道,悟者自得”,不必深究。
在管理工作实践中,要获得上司的信任,是通过工作接触得来的,而接触是一个过程,过程中最要紧的是细节。
举一个例子,我有一个学员刘科长与我谈了他与FSE建立信任的故事(FSE是韩国企业派遣到韩资在华企业的韩国母公司的管理者)。
刘科长所在的部门当时没有部长,他直接和FSE报告与请示工作。当时,这名FSE刚来中国不久,对该部门的人员与情况也都不是很熟悉。加上刘科长不能用韩语进行交流,双方的沟通机会并不多。第一次,刘科长去请示某项工作,按照公司的工作惯例,精心附上了相关的数据及图表说明文件。他想经过这样的准备,这份请示获批应该没有问题。然而,结果这份请示,被当场否决了。而问题却不在于数据材料的真伪,或者是请示方案的可行性程度。
当时,FSE看了一下报告整体状况,看了看刘科长,看了看随行翻译,简单地问了几个问题,刘科长都回答得非常流畅,于是这名FSE在审批栏内,划了个“勾”,开始签名。刘科长很开心,想不到如此顺利。名还没有签完,FSE忽然想起什么,指着某个数据,又问了一个问题。刘科长始料不及,当时顿了顿神,继续作答。这一顿神,坏了,FSE在已经打好的“勾”上重重地加了一笔“斜杠”,再签完了名,该请示被否决了。
刘科长被震憾,就那么一“忽闪”,“勾”变成了“叉”。为什么呢?为什么呢?!
信任!刘科长反省的结果是信任。一个刚来不久的外国人,语言不通,对手下也不了解,要让他相信,签字确认,画押担责,那就来不得半点含糊。
此后,刘科长在与FSE接触的过程中,更加注意充分的准备,每一个数据都不放过。终于,在两个月后,有一次四份请示,同时获批。如今,新任部长已经就位,部里的很多工作都要通过刘科长去与FSE进行接触,他很自豪。
与上司建立信任,第一次接触很重要。刘科长的第一次正式接触虽未成功,但他能及时总结,并身体力行。第一次的小插曲就成了“不打不成交”了,反而加深了双方的了解与信任。
如此,在获得上司的信任方面,工作结果当然重要,同时接触过程,特别是细节亦需要充分重视。二者缺一不可。我们不能偏执“只拿结果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