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小麦谷蛋白品质评价及应用研究项目通过鉴定
来源:《科技日报》
日前,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河南工业大学共同主持完成的“小麦谷蛋白品质评价及应用研究”项目,在陕西杨凌农科城通过了陕西省科技厅组织的成果鉴定。鉴定委员会认为该项目选题新颖,研究方法科学,测试手段先进,研究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胡新中教授率领的科研团队,在陕西省科技厅和国家粮食局以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河南工业大学等课题经费资助下,从2001年开始,历时8年终于完成了这一科研成果。项目组通过对影响谷蛋白溶胀指数(SIG)值的样品状态(全麦粉、面粉、单籽粒)、温度、试剂浓度、设备等因素系统研究后,首次提出了SIG(谷蛋白溶胀指数)评价小麦品质的测定原理,并对影响SIG值的样品状态(全麦粉、面粉、单籽粒)、温度、试剂浓度、设备等因素进行了系统研究,建立了SIG测定方法,制定了SIG常量法和SIG微量法国家标准,并通过了国家粮油标准化委员会审定。研究表明:小麦不同组合的SIG值平均广义遗传力高于SDS沉淀值的广义遗传力,早代选择效果明显,为小麦品质育种创建了一种快速鉴选方法,以前平均培育一个品种需要5-8年时间,采用SIG值作为测试手段,有望把时间缩短为3-5年。科研人员应用此方法筛选了小冰麦143及其姊妹系,并对国家小麦中心杨凌分中心小麦育种专家的上千份育种材料进行了筛选。研究还发现不溶性谷蛋白对SIG贡献最大,SIG值与泽伦尼沉淀值、SDS沉淀值、粉质仪参数、拉伸仪参数呈极显著正相关;SIG值与面条加工品质、面包体积、馒头体积和感官评分呈显著相关。此外,科研人员还在谷物化学、面制食品加工、面粉厂品质控制和谷朊粉品质评价方面作了较为系统的基础研究,为小麦面粉及面团品质评价建立了一种快速、实用、有效的分析方法。
该研究成果为育种工作者选育优质小麦品种提供了理论和方法依据,为明确育种目标、缩短育种年限提供了方法参考,为面制食品加工企业进行质量控制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尝试,在我国小麦品种选育、品种审定、品种区划、优质品种的推广和产业化、粮食贮藏运输、专用面粉开发、面制食品工业的产品质量改进及粮食市场预测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和推广意义。(支勇平记者张哲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