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标识欢迎光临种业商务网 | | 手机版
商务中心
商务中心
发布信息
发布信息
排名推广
排名推广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科技 » 正文

科技催生我国水稻产量的三次飞跃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09-02-25  作者:中国种业商务网  浏览次数:628
 

  ●第一次飞跃以“高秆变矮秆”为标志,使水稻平均亩产量从不足100公斤达到近300公斤。

  ●第二次飞跃以“常规变杂交”为标志,水稻平均亩产量升至400公斤。

  ●第三次飞跃以“超级稻”为代表,水稻亩产量达到800公斤。

  第一次飞跃以“高秆变矮秆”为标志,使水稻平均亩产量从不足100公斤达到近300公斤。解放初期,我国水稻生产水平低下,品种落后,主要以种植农家种和高秆种为主。高秆易倒伏的特点使施肥受限,产量上不去。针对这一矛盾,上世纪50年代,农业科技工作者首先选育出矮秆品种“矮脚南特”,随后又相继选育一系列适合不同成熟期、不同类型的矮秆良种,实现了水稻矮秆品种熟期类型配套,标志着我国进入了水稻矮化育种的新纪元。不但解决了我国长期以来种植高秆品种导致的低产易倒的难题,而且引发了世界水稻育种的方向性转变。

  第二次飞跃以“常规变杂交”为标志,水稻平均亩产量升至400公斤。上世纪70年代,我国水稻科技工作者开始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研究,以发掘不育细胞质源为突破口、以回交转育质核互作不育系为主要方法使籼型杂交稻率先在中国获得成功。1970年在野生稻中发现花粉败育株;1973年实现了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三系”配套,1974年选育出第一批籼型杂交稻强优组合,1975年又研制出一整套制种技术,1976年开始大面积推广。我国成为第一个将杂交稻大面积应用于生产的国家。

  第三次飞跃以“超级稻”为代表,水稻亩产量达到800公斤。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鉴于新的杂交组合和常规稻品种虽然在熟期、米质、抗性等方面有了改进,但在产量潜力上未能获得新的突破。为保障粮食生产持续发展,并为未来的发展提供技术储备,在20世纪90年代的中期,中国“超级稻”的研究应运而生。我国科技人员提出籼粳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与理想株型塑造相结合的技术路线,采取两系法杂交稻、三系法杂交稻和常规稻兼顾的选育途径,应用常规技术和生物技术相结合的育种方法,分别育成了一批超高产新品种,在生产上示范,每亩产量能达700公斤至800公斤。目前正向选育每亩能产1000公斤的超级稻品种前进,水稻产量的第三次飞跃正在孕育。(经济日报)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广告服务 友情链接 | 申请链接 | 网站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