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11-26 人民网 |
日前,天津市科润黄瓜研究所研究员、所长杜胜利博士告诉记者一个好消息:该所的“黄瓜育种技术创新与优质专用新品种选育”项目,获得了本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这是多么好的一个消息!1983年,本市的黄瓜育种专家侯锋研究的“津研一??七号”黄瓜配套新品种科研项目荣获了当时全国蔬菜方面科研的最高奖励??国家发明二等奖。20多年过去了,本市再一次荣获黄瓜科研领域的全国最高奖项,真是可喜可贺,令人振奋!屈指算来,本市的黄瓜科研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已有30多年了…… 30年前的1978年3月23日,本报刊登了长篇通讯《黄瓜之王》(作者为李夫同志),报道了本市黄瓜育种专家侯锋20多年来在艰苦的自然环境中,几经风雨,始终如一,持之以恒地进行黄瓜抗病科研,并成功地培育出我国第一代黄瓜新品种??津研一、二、三、四号。 乘改革开放的东风,侯锋从此在黄瓜科研领域的工作一帆风顺,到1985年成立天津黄瓜研究所并任首任所长,可以说是插上理想的翅膀在黄瓜科研领域任意遨游了。 回忆起当年成立天津黄瓜研究所的事情,该所老同志高象昶先生说:那时要成立黄瓜研究所这样的事业单位并不符合有关政策规定,适逢1985年3月中央发布了关于科技体制改革的决定,趁此机遇,侯锋院士5月就申请成立全国第一个经济上自立的研究所,用科技成果转化的创收担负科技和行政上的一切开支,经济上全部自收自支。当时的市领导同志刘晋峰和市科委主任都很支持,因此建所基本上没有阻力。可说实话,当时不是没有任何风险,今后所里这些人要靠经济收益来吃饭了,记得当时我们还背了大约30万元的债务,但我们一年之内就实现开门红,不仅还清了债务,还盈利了…… 几十年来,侯锋院士在黄瓜科研领域取得的成绩和获得的荣誉真是难以计数。如今,侯老已经年届八旬,退休多年,但他创建的天津黄瓜研究所(现为天津科润黄瓜研究所)仍然在健步前行。 现任天津科润黄瓜研究所所长杜胜利也是一位研究黄瓜的专家,记者日前走进他的办公室见到了刚刚从黄瓜繁育基地田间回来的杜胜利:风尘仆仆,从形象上看杜所长很难找出与“研究员”、“博士”、“领导”有什么联系。他不无歉意地对记者说,他现在正在忙着田间试验,不能很好接待。这间办公室内堆满了用于科研的各种器物,办公桌前的报架上没有报纸,摆满了《中国蔬菜》、《园艺学报》、《遗传学报》、《中国瓜菜》等多种刊物。与杜所长一墙之隔的就是黄瓜细胞工程试验室和分子育种试验室,记者第一次见到了通过黄瓜未受精子房离体培养获得嫩芽。 据杜胜利介绍,多年来,天津黄瓜科研工作一直全国领先,科研成果的转化率保持100%,该所在山东、江苏、河南等省建立的繁种基地就有3000多亩。他们已经实现了产业化,科研、生产、销售一条龙,如今这个仅有几十名员工的研究所,年创利润达到1000多万元。培育的黄瓜良种已覆盖全国黄瓜露地栽培面积的80%,年创社会经济效益约8亿元。记者日前向河北省武邑县农业局了解情况,据该局黄天军先生介绍,几年前,该县北王镇村的李海群开始用天津黄瓜种,由于效果好,一村人马上都开始栽种,至第三年,全县90%以上的菜农都种上了天津黄瓜。突出的是该县审坡镇黑林村的栗建河,去年一亩黄瓜收入高达53000元。当地种植天津黄瓜的菜农,一般的平均每亩也要收入30000元,天津黄瓜真可以称“王”了! 记者又来到本市武清区大孟庄乡。虽然已是晚秋季节,但这里的黄瓜大棚仍然春意融融,棚内的黄瓜秧生机勃勃,挂满瓜条,一片新绿。该乡亭上村村民刁振东对记者说:“我弄(种)黄瓜20多年了,‘春二’、‘春三’都弄过,过去我一棚(1亩地)只收入1万左右,收入不高,种的也不多,现在我种天津的‘津优35’,今年我一棚赚了三万一。经济收入多了,生活好了,我家现在有5间正房,4间厢房,彩电、冰箱、暖气、太阳能,样样齐备……” 写到这里,记者猛然想起侯锋院士经历的一件往事,当年侯锋在山东省宁阳县建立了繁种基地,使当地农民普遍受益,时任宁阳县县长的张庆建说,县里农民纷纷向县委、县政府建议,给侯锋所长树碑立传! 天津人的科学研究给菜农带来了大实惠,天津黄瓜给菜农带来大实惠,希望天津黄瓜,惠及天下,百代受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