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华龙网?重庆日报
据重庆日报报道 (记者 向婧 实习生 李若华)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指导的超级稻第三期目标亩产900公斤攻关成功:其位于隆回县羊古坳乡雷峰村的百亩试验田亩产达到926.6公斤。20日,媒体发布的这样一则消息令人欢欣鼓舞。
在超级稻高产攻关隆回“考场”大显身手的“Y两优2号”能否在我市大面积推广?记者20日下午从重庆市农委获悉,重庆市将积极引进这一品种进行区域试验,但受品种审定、土壤条件、栽培技术等因素限制,大面积推广尚需时日。
稳定粮食生产
杂交水稻功不可没
在现有耕地增量有限的情况下,提高水稻单产是保证粮食安全非常重要的一条途径。“这次,袁隆平指导的超级稻创下了世界水稻史上大面积亩产的最高纪录,对农学界来说,是一件大事、喜事”。市农学会会长、市农委副主任张洪松说。
据介绍,我国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推广杂交水稻。1985年,水稻亩产由200多公斤提升到350公斤;1995年突破400公斤。《2009年全国农作物主要品种推广情况统计表》显示,当年,全国水稻平均亩产量439公斤。山东最高,亩产量555公斤;重庆水稻单产平均500公斤,排全国第九。
张洪松说,由于地区不同,水土条件、气候适应性也不同,一个品种要跨省种植,需要经过连续两至三年的区域试验和一至两年的生产试验。根据《种子法》规定,只有经过农业部设立的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的品种,才能在全国推广。重庆和湖南地域相邻,地理条件相近,但“Y两优2号”目前只经过湖南省审定,还不能直接引入市场进行销售。
他表示,我市农业部门将引进这一品种,通过区域试验等方式,观察它的适应性,确认其种植价值。
生产条件不足以支撑
大面积推广有待时日
张洪松说,良种、良田、良法,对粮食产量的贡献率各占1/3。当粮食产量低时,良种贡献率更大些;当产量达到一定高度,良田、良法贡献率更大。现在品种小面积试验往往容易夺取高产,但要大面积推开来难度很大,原因就在于,良种有了,但良田、良法不配套。
他认为,亩产超过900公斤是一个理论上的、从试验田出来的产量,并不代表在大型的生产规模里可能达到这个程度。由于高产超级稻需要较高的栽培技术,且对土壤也有一定要求,故推广到普通农户还有一段距离。
其一,良田是基础。此次袁隆平创下世界纪录的百亩攻关片,是按照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土地肥沃、排灌方便。加之阳光充沛、雨量充足,小环境气候非常适合种植。而重庆绝大部分为丘陵山区,低产田占2/3,旱涝保收的良田不足1/3,农业生产条件不足以支撑。
其二,要达到900公斤的产出,就一定要有900公斤的投入。特别是施肥尤为讲究,磷肥和钾肥的施加量要增加。而重庆施肥量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大部分农民的肥水管理技术跟不上。
其三,与水稻的穗粒结构有关。超级稻要求一亩17到18万穗,每穗190到200粒,结实率要达到85%到90%,这样才能达到750到850公斤的理论产量。而重庆一般大面积穗数只有11到12万穗,如果穗子太大,病虫害严重,需要晒田,但农民的管理往往又跟不上;而受前期寡照、后期高温等气候条件影响,重庆大面积水稻结实率只有85%左右,要增加的话难度很大。
其四,大穗品种的整精米率低,只有50%左右,商品性不高。这样一来,优质稻难出优质米,农民增产未必能增收。
挖掘现有品种潜力
看重大面积平衡增产
据了解,重庆也有不错的优质稻品种。
由我市自主育成的“Q优6号”,是经过国家审定的品种,最高亩产达到812公斤。2009年在全国推广的490个杂交水稻品种中,“Q优6号”排第11位,在超级稻品种中排名第3,推广面积达289万亩。
“提高产量固然很重要,不过我们更看重大面积平衡增产,推荐农民使用产量高、适应性好、抗逆性强、品质好的品种。”张洪松说,如今亩产能达到七八百公斤的水稻品种很多,对重庆来说,不仅重视新品种的育成和引进,更要充分利用好“Q优6号”等现有的品种,挖掘其生产潜力。同时,积极推进良田标准化建设,继续推行高产创建,并在规模经营、农业机械化等农业生产方式改革上下功夫,最终将科技优势变为产量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