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标识欢迎光临种业商务网 | | 手机版
商务中心
商务中心
发布信息
发布信息
排名推广
排名推广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要闻 » 正文

楚粳超级稻百亩平均亩产近千公斤,成功赶超袁隆平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1-10-10  作者:中国种业商务网  浏览次数:122
 

来源:昆明信息港

李开斌在科研所的温室内介绍自己培育的水稻记者高伟/摄

    尽管云南CPI同比涨幅低于全国水平,但通货膨胀的压力犹存,近日却是传出一则好消息---云南水稻“楚粳28号”百亩平均产量近千公斤,刷新了水稻百亩平均亩产世界纪录。

    9月8日下午,楚雄市天气回暖。在东兴路楚雄州农科所的温室大棚里,一个衣着普通的中年男子正在查看稻穗,因为温度高,脸上不停淌下汗珠。他,正是有着“云南袁隆平”美誉的育种专家---楚雄州农科所水稻育种栽培站站长、研究员李开斌。

    “我只是做了一个普通科技工作者应做的工作,没有什么好报道的。”李开斌曾在电话里婉拒记者采访。

    “我们知道,‘楚粳28号’水稻适合在海拔1500至1850米的地方栽种,而这些山区通常交通不便,它应该是农民增收的一个好途径。所以我们很想知道该水稻品种是如何研发出来的?”记者的这个想法终于让李开斌敞开心扉,因为他,出生于楚雄州牟定县山区一个农民家庭。

    农家子弟的朴实心愿

    1958年出生的李开斌,经历了粮食紧缺的年代。

    “读小学、初中时,每周周末回家,要背粮食、干柴到学校做饭吃,粮食中不全是大米,还掺有玉米面等杂粮。我在楚雄农校上学时,1个月的粮食供应量仅30公斤左右,同样也是掺着杂粮吃。”李开斌回忆说。

    1977年,19岁的李开斌到了楚雄州农科所工作。在这里,他遇到了事业上的导师、岳父、著名育种专家---“楚粳系列”创建者邓有成先生。

    在工作中,李开斌一方面坚持刻苦自学,并到云南大学、云南省农科院、上海市农科院等省内外科研院所进修学习,不断提高专业理论水平;另一方面,风里来雨里去地忙碌在水稻培育的田间地头,用心观察、比较,积累第一手材料,时常在试验田里一站就是大半天。

    春种秋收,天道酬勤,不长时间里,李开斌就系统掌握了水稻育种技术,成为单位的核心技术骨干。

    杂交优选育出良种

    那时的水稻育种工作,就是希望能从源头上为农民提供高产的种子。毕竟解决粮食紧缺才是头等大事。

    因为云南具有“十里不同天”的立体气候,历史上云南引进省外上千个水稻品种,但在楚雄试种后都没有获得成功,因为这些品种不适应高原气候条件。

    邓有成先生开始尝试,将国内外优质水稻品种与云南当地品种进行杂交,期待选育出来的良种最终能够提高水稻产量。经过多年不懈努力,“楚粳1号”终于诞生。

    亩产的提高,证明了这种常规杂交育种方法是适合云南实际的。

    以“楚粳28号”为例,其是以“楚粳26号”为母本、以96Y-6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即在“楚粳26号”开花时,将一株水稻其中一个稻谷的6枚雄花取出,用96Y-6的花粉进行受精,优选种植五代后获得稳定的植株或个体,再到田间进行适应本地气候条件的试验种植,然后再进行优选,才进入种植示范基地进行大面积种植,最终通过市场推广(农民种植)后,才能算获得成功。

    而一般来说,一个水稻良种从研发到最后获得成功,往往需要8年左右时间。

    育成云南首个超级稻

    为了缩短育种年限,提高育种效率,李开斌积极吸收借鉴国内外育种技术和前人经验,充分利用温室,采用“集团混合法”连续加代与株选鉴定相结合的育种技术,使单个品种的育成时间缩短了2-3年。尤其是“十五”以来的10年间,共育成经云南省审定合格的品种10个,达到了1年育成1个品种,选育技术和育种效率均居云南省同类研究领先水平。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粮食的品质要求也在提高,因此水稻良种既要高产还要优质。但国内外大量的育种实践证明,要把高产、优质这一对优良性状结合在一个品种之中,难度很大。”李开斌说。

    为了攻克这个公认的难题,李开斌采取了优良农艺亲本与优质亲本进行杂交,通过单交、复交或回交等手段实现基因的累加效应技术,以及巧妙运用谱系选择和集团选择方式,经过9年的选育研究,育成的“楚粳27号”品种,在2007年经过农业部组织有关专家评审,被确认为全国第二批12个超级稻品种之一(目前全国超级稻品种仅83个),也是目前云南省唯一获得的一个超级稻品种。

    由于该品种适应性广,便迅速在全省水稻主产区和川、黔毗邻地区大面积推广。据不完全统计,2006年云南省推广应用面积达155.30万亩,2007年160.58万亩,2008年162.88万亩,连年刷新了云南省单个水稻品种年推广面积110万亩的历史记录,是60多年来云南省年推广应用面积跨越150万亩新台阶的第一个粳稻新品种。

    为农民增收59亿元

    今年9月15日,在农业部委派的专家验收组组长、水稻育种专家郑家奎研究员主持下,验收组到寅街镇下邑村,严格按农业部超级稻测产验收标准对超级稻后备品种“楚粳28号”百亩片进行实割验收。

    在104.4亩共69块田中,现场随机抽取3块田共1625.54平方米进行实割实收,测出3块田平均亩产达977.07公斤,其中一块田亩产达1038.18公斤。迄今为止,该品种百亩平均亩产连续3年突破950公斤。而优质与高产完美结合的“楚粳28号”,于2009年、2010年两度刷新水稻百亩平均亩产世界纪录。

    专家验收组认为,“楚粳28号”抗稻瘟病、白叶枯病,米质分析达国标优质米一级标准,是一个高产、优质兼顾的水稻新品种,有望成为继云南省第一个常规超级稻“楚粳27号”之后的第二个常规超级稻品种。

    “成为超级稻品种有几个条件,包括百亩平均亩产在850公斤以上、米质要求达到国标二级以上、要抗当地一到两种主要病虫害等。目前‘楚粳28号’的有些结果还没有收集完,向农业部申报超级稻品种,还需通过农业部组织专家进行评审确认。” 李开斌说。

    李开斌先后主持育成经云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合格的“楚粳系列”品种达22个。

    今年,“楚粳28号”在云南省的推广种植达180万亩,成为云南省水稻推广史上推广速度最快和种植面积最大的优质水稻主栽品种。

    “在云南1500万亩水稻种植面积中,有400万亩处于高海拔、温暖的地区,其中有80%的面积种植了‘楚粳系列’品种。”李开斌自豪地说。

    而据不完全统计,1982-2010年,累计推广种植“楚粳系列”品种4257.91万亩,经历年对比实收或测产18916个点(次)65159.98亩,平均每亩比原主栽品种净增稻谷65.72公斤,增产10.39%,共增产稻谷27.98亿公斤,实现农民增收58.76亿元。取得了重大的经济、社会效益,为保障粮食安全和农民增产增收作出了重大贡献。

    隐瞒病情不耽搁育种

    对于今后最大的理想,这个34年来怀揣“要让脸朝黄土背朝天的父老乡亲收获丰收喜悦”梦想的农家子弟说:“研发出进一步提高产量、品质、抗病虫害、适应范围更广的水稻新品种。”

    的确,他也是这样去做的。

    2010年1月的一天,李开斌和同事们忙碌着抗旱保苗,突然,他眼前变得模糊起来,他用力摇了摇头、用手揉了揉眼,可还是一片模糊。以后几天,视力模糊不清的次数愈加频繁,他独自到医院做了检查,拿着两瓶眼药水又回到试验田里忙碌开来。直到3月,在家人、同事的劝说下,出差路经昆明才到昆医附一院进行全面检查。

    “你患的是脑瘤,要尽快住院检查治疗。”医生一再叮嘱,“要抓紧治疗,千万不要错过最佳治疗时间。”从昆明回楚雄的路上,医生的话一直在耳畔回响。他想,要是现在住院,就要错过5月份水稻的黄金授粉期,那怎么行。

    回到楚雄后,他瞒着家人和同事,全身心扑在水稻上。干旱、高温,一个多月在温室里授粉,一个多月的汗水浸透。

    水稻授粉全部结束的那天晚上,他把诊断书递给了妻子。看着诊断书,妻子泣不成声地说:“结婚30年,你整天蹲在田里、守在温室里,我从来没有怨过你,可你不能为了工作连命都不要呀!”

    听着妻子的哭诉,他安慰她说:“不就是个脑瘤吗?做个手术就好了。”第二天,在家人的陪同下,他住进了医院。经检查,他的脑瘤为良性。手术后不到1个月,他就吵着要回去上班。大家劝他多休养一段时间,他说:“快选种了,住在医院,我不放心。”

    记者采访结束时,内心突然被一个场景所悸动:温室大棚里,李开斌望着那金灿灿、沉甸甸的稻穗,脸上总是禁不住流露出欣慰的笑容,岁月的风霜如刀刻般地留在脸上,淌下的大股汗水正是他的幸福。(首席记者廖治国)

    □链 接

    与袁隆平育种法无可比性

    同样都是育种专家,记者也向李开斌提到了袁隆平教授。

    针对“楚粳28号”远超袁隆平杂交稻一说,李开斌表示,“楚粳28号”属于常规粳稻,袁隆平的超级稻属于杂交籼稻,它们是两个不同类型的稻种。二者在形态特征、生理功能以及栽培方法等方面均有较大区别。

    并且两类稻种具有不同的生态适应性:“楚粳28”更适合在云南以及四川、贵州等地海拔1500至1850米的粳稻区种植。因为该区域内光热资源条件好,昼夜温差大,因此利于水稻高产。而“杂交籼稻”品种则更适合在低海拔籼稻区种植。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广告服务 友情链接 | 申请链接 | 网站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