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标识欢迎光临种业商务网 | | 手机版
商务中心
商务中心
发布信息
发布信息
排名推广
排名推广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三农 » 正文

农业工厂开到田间地头 合作社给粮农吃"定心丸"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1-10-26  来源:黑龙江日报  浏览次数:559
 

    收获的十月,到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记者仰卧在金灿灿的玉米散装车上,随七台河种畜场农民包洪军去送粮,一路蓝天白云相随,还没悠哉多远就停了车。“新丰农产品有限公司到了,下车吧!”映入眼帘的是烘干塔前山一样的玉米堆,一条条传送带飞速运转。工人告诉记者,这是本地人徐成义自2008年创办这家集粮食订、产、加、销一条龙的农产品规模企业。

    合作社给粮农吃了“定心丸”

    据包洪军回忆,过去本地没有支柱性粮食企业,每年秋粮收购开秤时,粮价时涨时跌扑朔迷离。为了让父老乡亲走出卖粮难困境,徐成义2009年就以6000万元注册资金组建全省最大的玉米合作社。新丰收玉米种植专业合作社由27户粮农、2000多公顷的耕地入社,全部实行订单生产,当时就给粮农吃了“定心丸”。眼下每天前来售粮的车辆络绎不绝,连地里的收割机都要根据烘干塔每昼夜600吨的加工量而配合作业。

    已经成为合作社理事的包洪军说,他有27公顷耕地,2009年没入社时,每公顷产量8吨,当年收入16万元,而入社后由于统一种子农药等农资,统一管理标准,统一收购。第二年便增收4万元,到今年尽管受农资价格上涨、又有春涝秋旱霜期早等不利因素,他仍然有24万元的净收入。

    大米有了“身份证”

    米厂厂长徐建成指着北边高耸的制米车间塔说,米厂配置了先进立式米机,进口双抛双选机,建设日产150吨的精米加工生产线,更重要的是一开始就以品牌战略开拓市场。

    徐成义说,以前分散经营的粮农缺乏市场意识,忽略了品牌的作用,使得原本很有市场潜力的农产品却打不开市场。严峻的现实使徐成义认识到,与其“隐姓埋名”上市,不如“亮明身份”登场。在政府和各相关部门的鼓励和引导下,新丰公司很快就以“挖金河”大米品牌对外叫响。拿着这张“身份证”闯市场,产品出现了购销两旺的好势头。如今当地水稻已经不能满足米厂6万吨/年加工能力,还需外进两三万吨,今年以圆粒水稻为主,明年将统一为长粒水稻。

    深加工让大豆变“金豆”

    谈起在场工业园区在建的大豆深加工项目,徐成义感慨地说,目前我省八成大豆被外运进行深加工,而我国南方和国外等许多品牌豆制品的加工原料都是我省的非转基因大豆。我们理应开发自家门口的资源,改变附加值低的局面。明年投产的大豆深加工项目将达到5万吨/年的加工能力,生产豆油、大豆蛋白粉等销往南方食品企业。将来随着工艺进步,逐步实现蛋白粉、大豆卵磷脂、大豆异黄酮、低聚糖、维生素E等高附加值产品的规模化生产,不断延伸产业链条,抢占高端市场,让大豆变成“金豆”。

    徐成义说:“作为土生土长的农产品龙头企业,这里的17.3万亩耕地为我们提供了充足的原料,场里给予多方面的扶持,我们将完善“企业+合作社+农户”特色经营模式以回报父老乡亲,不仅吸纳了100多人就业,解决当地卖粮难问题,还要继续以东边的粮囤作为国家储备粮仓容,更要不断升级农产品产业链,造福乡里。新丰就是要为乡亲们把工厂开到田间地头,让大家丰产又丰收。”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广告服务 友情链接 | 申请链接 | 网站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