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标识欢迎光临种业商务网 | | 手机版
商务中心
商务中心
发布信息
发布信息
排名推广
排名推广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要闻 » 正文

800多亩制种田减产失收 种业公司表示给予适当补偿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1-10-27  来源:湖南日报  浏览次数:135
 

    洪江市洗马乡位于雪峰山下,由于气候适宜,从上世纪70年代起该乡农户就开始制种,隆平种业公司也进入了洗马建设基地。去年,该乡成立了机械化制种专业合作社。今年,洗马乡两系杂交水稻制种面积达1400多亩,村民们制种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可是,让他们意想不到的事情却发生了。

    种谷减产失收让农民心急

    日前,本报接到洪江市洗马乡芽柳村村民的告急电话:正是收割的时候,可村里却有100多亩种谷没有收,它们倒伏在田里,时刻有腐烂的危险。对此,村民们心急如焚,可谁也不敢贸然收割。村民不收谷子的原因是,今年的种谷意外地减产失收了,种子是隆平种业公司提供的,村民也一直是在种业公司的指导下作业的,种谷失收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种业公司没有给一个说法,保险公司也不理赔,村民担心收割会毁灭证据。

    10月17日,记者就此事来到洗马乡芽柳村进行调查采访。芽柳村是该乡最大的一个村,村里有100多亩的制种田是散户种植的,还有100多亩由乡农技站一大户承包,它们都不同程度地减产失收了。记者到达时,村民们正在对种谷进行收割,村民田中种谷大都是倒在田中,谷粒大都呈死灰状。记者随意拿起一根稻穗,发现绝大部分是空壳。村民说,按正常产量,种谷的产量应有200公斤,可现在大部分村民家的产量只有50多公斤。

    正往谷桶里打谷子的村支书易湖水无奈地说,母本倒地枯死了,没法用收割机,只好用人工了,他家种了2亩,收成比往年减少了一半。村民易省成种了2亩,每亩收了50公斤左右,把农药、化肥等成本算进去,他连声说:亏了!村主任易友五最惨,亩产只有二三十公斤。他说,开始他的谷子结得最多,没想到产量也最低。

    对于种谷失收的原因,很多村民认为是冻死了,但也有一些村民对种子及播种时间提出了质疑。

    乡政府表示:将切实维护农民的利益

    洗马乡管农业的肖副乡长等人接受了记者的采访。他告诉记者,9月24日,该乡制种田便出现了零星颗粒白穗,到第二天,便发现多处白穗、死苗病害现象,且呈继续蔓延扩大之势。对此,乡党政领导立即召开了紧急会议,由乡农技站组织核查落实,并向水稻保险公司报案,同时也与隆平种业公司在洗马的技术员进行了情况通报。

    9月27日,洪江市农业局、植保站、中华联合保险公司洪江分公司的人到现场进行了查看。保险公司认为制种不在水稻保险的范围内,不予受理理赔。市植保站勘查的结果是,减产失收是由品种、技术与气候等多种因素引发多种病害共发导致的。随后,乡农技站工作人员与洗马基地的技术人员下到制种村进行了损失程度的初步评估。经统计,全乡有829亩制种田有不同程度的损失,损失在40%至60%的达715亩,70%以上达48亩,散户尤为严重。

    就此情况,乡政府与种业公司的技术员进行了沟通,要求其向公司高层反映情况,并下派中介技术机构进行现场勘查鉴定,找出制种失收的原因。属于公司的责任要勇于担当,属于气候原因,也希望公司给予适当的经济帮助。洪江市领导也与农业局、种管理站一道来现场办公,要求处理好此事。

    肖副乡长说,10月9日,乡政府分别找到了合作社大户与制种散户,听取了他们的意见。合作社认为种业公司会进一步解决好此事,没有必要进行鉴定,而制种散户代表则认为鉴定有必要,但农户没有鉴定费出。加之种业公司也认为没有必要搞鉴定,因此,不再进行鉴定事宜。但目前农业部门、乡里一直在跟踪事态发展进程,一方面要求农户积极收种,避免再次损失,另一方面要求种业公司尽快拿出方案,最大限度降低农户损失,以维护制种农户的利益。

    种业公司表示给予适当补偿

    据了解,事发后,隆平种业公司授权在洗马的程技术员就制种农户的情况拿出解决方案,记者也就此找到了程技术员。他解释说,播种的时间每年都是一样的,因此,不是时间的问题。9月18日至21日,全国范围内低温,致使洪江市的平均气温只有12度,洗马由于海拔高,气温更低,这足以导致种谷的死亡。产量越高,或处于风口的制种田受灾就越严重。因此,他们认为,气候是造成制种田失收的原因,无需作鉴定。但如果农户要做鉴定,他们会积极配合。

    程技术员告诉记者,制种田的种子、繁殖材料等都是由种业公司提供的,并负责对其进行技术服务。针对洗马乡制种田的受损情况,他们将出于社会责任,采取在收购种谷时适当提高价格,同时根据农户的播种面积给予一定补偿等方式,减少农户的损失。

    种业公司的答复让受损的农户多少安了心,但气候就是造成他们制种田减产失收的唯一原因吗?部分村民对此心中还是有些疑问,希望种业公司和政府部门能更多地为农户考虑,给他们一个明明白白的交待。

    本报记者 史学慧 田燕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广告服务 友情链接 | 申请链接 | 网站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