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徐文正
近段时间,不少媒体报道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种子市场,我国种业市场的规模已由2000年的250亿元增加到目前的550亿元左右,专家预计,随着种子商品化率的提高,未来潜在市场总额将达到900亿元。
“树大招风”。中国种业巨大的潜在市场,着实诱惑了不少国际种企来华“谋生”。据统计,目前在我国登记注册的外商投资农作物种子公司已有76家,进口种子的数量已经占据高端种子市场份额的50%以上。
近年来,为了应对国际种业巨头的挑战,除了企业在努力苦练内功外,国家和地方政府也不断推出一系列优惠政策扶持种业发展,以应对未来竞争,维护我国种业和粮食安全。
国外种企来势汹汹
11月11日~12日,由农业部、安徽省农委联合主办的第四届中国国际种业博览会在安徽合肥市举行,国内的种子企业纷纷登台亮相,而来自国外的美国先锋、孟山都、瑞士先正达、德国拜耳、日本化工株式会社等国际种业巨头也都设立了单独展区,有的已成功“打入”中国市场。
“目前从种植面积来看,国内的种子依然占据主导地位,我国种业市场潜力巨大,正是这一点引来了国际上的种子企业。”面对国外种子企业积极踊跃参加国内展会,河北省宣化市巡天种业副总经理李素军在接受粮油市场报采访时表示。
据了解,自改革开放以来,国外种业就开始逐步进入我国,近年来,呈加速扩张之势,投资主体由中小企业为主向实力雄厚的跨国公司为主转变,投资作物由园艺作物向大宗粮食作物拓展,投资环节由生产经营向科研育种延伸,投资形式由合资建公司向并购龙头种子企业发展,投资布局由城市向主产区逐步推进。
在李素军看来,国外种业的进入,在丰富我国种子品种资源、引进先进育种和营销理念、转变传统种植模式、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业单产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另一方面,对我国种业安全甚至粮食安全也造成了直接冲击,构成了潜在威胁。
据农业部统计,2010年,以先玉335为代表的国外玉米品种种植面积达4300多万亩,占国内玉米面积的9%;进口甜菜、向日葵和瓜菜种子分别占国内相应作物种植面积的95%、65%和10%。目前,孟山都、杜邦先锋等世界种业巨头已在华设立了35家种子生产经营企业,年种子进口量1700多万公斤。
和国外种业巨头的来势汹汹相比,我国的种子企业则略显“单薄”。自2000年《种子法》出台,我国种业开始了市场化之路,涌现了一批通过上市融资、有品牌号召力和知名度的龙头企业,但整个行业仍然呈现“多、小、散”的状况。
面对差距,安徽荃银高科(300087,股吧)种业公司董事长张琴说,“国外种企的进入无疑对国内种业行业带来巨大冲击,但反过来看,他们的高标准、高质量,对我们也是一种激励和提升。面对国外种企,我们大可不必惊慌,要在学习中成长,只有练好内功,才会不惧‘洋种子’。”
上下联动政策给力
在国内种企奋力前行的同时,也迎来了国家政策层面的支持。
今年4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5月,国务院在湖南长沙召开了全国现代农作物种业工作会议,对今后一个时期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进行了全面部署。
市场人士认为,这明确了今后我国农作物种业的发展目标,对我国种业发展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农业部部长韩长赋曾表示,今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政策设计能否变成发展成效,最关键的是要开拓创新抓落实,各省(区、市)要尽快制订实施意见,出台配套措施。
事实也正是如此。6月23日,甘肃省人民政府以甘政发[2011]77号文印发了《甘肃省人民政府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意见的实施意见》,这是继4月份国家印发《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后,全国第一个省级政府出台的实施意见。
10月27日,安徽省科技厅公布了安徽省现代种业发展规划,明确了该省种业“十二五”规划和到2020年的远期规划。
截止目前,先后有甘肃、江西、四川、贵州、上海、湖南及厦门等省(市)人民政府先后出台了本地区的实施意见,制定了种业发展的具体目标,明确了长远的规划布局,提出了实实在在的政策措施;其他省(区、市)也都在抓紧酝酿出台落实意见。
市场分析人士表示,从国家到地方一系列种业规划的相继出台可以看到,在我国种业发展上,相关各方都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而随着这些规划的实施所形成的积极的大环境,会对我国种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整合升级大势所趋
“通过种子企业间的并购重组以及大型企业进入种业市场等多种形式,使我国在较短时期内建立起若干个布局合理的大中型种子企业,其战略目标应该是在一定时期内成长为可与大型跨国公司相抗衡的现代种子企业。”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戴景瑞表示。
资料显示,目前我国持证种子经营企业8700多家,其中2/3是注册资本在100万~500万元的中小企业,注册资本在3000万元以上的仅有200多家,前10家企业所占市场份额仅为13%,且90%以上的企业没有研发能力。由于企业多小散,品种研发能力弱,大大降低了企业的竞争实力,影响了种业的快速发展。
未来几年,行业将在政策推动下经历一次洗牌,呈现小企业加速退出、大企业快速成长的格局,以并购为主要形式的行业整合将成为种子行业发展的主基调。
近期,中国种子集团的动作就颇受业界期望。中种集团联合全国52家一流的科研院所、农业院校、骨干企业和行业协会,发起组建了“种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围绕农作物新品种培育和生物技术研究等关键领域开展联合攻关,将基础性研究成果与应用性研发有机结合,努力提高产业转化能力。
目前,中种集团已经在主要农作物生态区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进一步夯实了种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内涵,合作各方充分发挥产业链各环节的优势,做到优势互补、强强联合,实现科技创新与成果产业化的紧密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