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标识欢迎光临种业商务网 | | 手机版
商务中心
商务中心
发布信息
发布信息
排名推广
排名推广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要闻 » 正文

国外加快种业渗透步伐 本土种业“边打边退”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2-01-05  来源:经济参考网  作者:记者 王晓明  浏览次数:508
 

  近年来国外种业巨头纷纷进军国内市场,本土种业发展中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核心竞争力不强,供种保障水平偏低,监管能力较弱等问题逐渐凸显。记者采访中发现,吉林省种业经历了从农民自留自用、专营统供到产业化经营的发展历程,发展能力和综合实力稳步增强,具有良好的发展基础和潜力,下一步亟待构建以产业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基地为依托、产学研相结合、“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新格局,以突破国外品种的合围树立起民族种业的大旗。

  国外加快种业渗透步伐 本土种业“边打边退”

  我国在世界上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种子市场,市场规模已达500多亿元。国外种子公司进军我国大田作物种业速度明显加快,挤压了国内种子企业生存空间,加紧在我国进行研发布局,对我国的种质资源和种业安全构成威胁。目前我国年进口大豆已达3000万吨,国家对大豆及食用油市场的调控能力也已下降到不足40%。

  吉林省种子管理总站站长丁万志介绍说,近年来,以美国先锋公司“先玉335”为代表的国外品种以迅猛的速度抢占、垄断东北玉米种子市场,对我国种业安全威胁很大。与世界种业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种业市场集中度明显不足。全国8700多家种业企业总体看“多、小、散”,有一定规模和自主创新能力的不超过100家,整体实力十分薄弱。他说:“世界前10强的种子企业在世界种子贸易额中所占份额达到35%,而我国前10强种业企业同期只占全球种子市场销售额的0.8%。”

  “种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种业核心竞争力不强,与发达国家存在着很大差距。”吉林省副省长王守臣说,当前种业竞争日趋激烈,特别是跨国种业的强势进入,本土种业基本上处于“技不如人、边打边退”的劣势地位。首先是自主创新滞后,科研体制机制还没有从根本上建立起来,科研与生产脱节,基础研究薄弱,投入不足,资源分散,育种方法、技术和模式落后,缺乏原始创新,追求短平快,低水平重复、同质化严重。实验室里课题多、但技术理论的创新少,刊物上的论文多、但促进种业发展的应用少,试验地里的成果多,但实际生产转化少。

  与国外品种相比,本土种业市场准入门槛低,企业数量多、规模小、研发能力弱,育种资源和人才不足,竞争力不强。吉林省现有各类种子经营业户多达5000多个,注册资本3000万元以上的只有12个,真正具有“育繁推一体化”能力的比重很小,领军企业和拔尖人才更是寥寥无几。玉米种子,本省的自育品种占有率不到30%,国外的已超过40%,高端蔬菜、葵花、花卉等种子大都被国外品种所占领。

  国杜邦先锋、孟山都、瑞士先正达三大种业巨头控制着全球65%的玉米种子市场和50%以上的大豆种子市场。以先锋公司为代表的跨国种业,仅用4年就占据了吉林省玉米种子市场较大份额,自育品种的主导地位逐步动摇。王守臣说:“一些中小企业纷纷放弃育种研发,转而为外资代理,或采用‘套牌’经营,生产面积逐年萎缩。”

  吉林省一些玉米制种企业负责人认为,目前全国所有玉米制种企业加起来都抵不上一个先锋公司,更别说别的外国企业再进入中国参与竞争了。在我国的玉米制种企业中,多数企业的产品都与国外的品种分不开的,如果国外企业强调玉米品种的基因保护的话,几乎所有的玉米制种企业都要受到影响。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广告服务 友情链接 | 申请链接 | 网站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