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标识欢迎光临种业商务网 | | 手机版
商务中心
商务中心
发布信息
发布信息
排名推广
排名推广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要闻 » 正文

外企已占领国内市场 本土种子企业如何突围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2-02-10  来源:中国科学报  作者:记者 贺春禄  浏览次数:176
 

    本报见习记者 贺春禄

    2月1日,中央一号文件正式对外发布,“农业科技”被摆在了更为突出的位置。而作为体现当前我国农业科技发展水平的种子企业,未来在农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

    农业部外经中心处长李赤对《中国科学报》记者表示,种子企业将是我国种业发展的核心与关键。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张世煌则对记者表示,必须大力发展我国种业的龙头型企业,对小企业而言,走专业化发展道路将是其未来的生存之道。

    外企已占领国内市场

    随着2000年我国颁布《种子法》,国内种子市场开始逐步开放。但许多由种子站转型成立的种子公司却沦为国外种业巨头的代理人,以孟山都、杜邦、先正达、利马格兰为首的跨国种子企业更是大举进军中国市场。

    如今,外国种子已经控制中国市场70%的种子来源,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本土种子企业的前十强在国内所占市场份额仅为13%。

    “目前我国种业市场存在着品种多、乱、杂的情况,同时国际与国内种子企业间的竞争也日益激烈。”李赤说。

    与此同时,我国农产品中的主要作物也越来越依赖进口,特别应警惕的是,从今年开始中国又将成为长期“结构性玉米进口国”。

    张世煌说:“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大豆进口国,可以说我国本土大豆市场已经崩盘。我认为尽快改革种业是应对挑战的战略选择,如果再不大力支持本土种子企业发展,玉米市场离崩溃也已经不远。”

    本土种企突围难度大

    刚卸任隆平高科总裁一职的刘石曾对《中国科学报》记者表示,中国种业的产业链基本处于被割裂的状态,推广、售后、服务和下游等产业几乎均为空白。

    他认为,目前谈论我国种业的“产业化”为时尚早,产业链中各环节普遍落后西方发达国家20至30年左右。

    “当前国内育种的状况多"各自为政",有时就算同一个研究所里也互相不知道对方小组的研究项目,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而且研究出的新品种能用于商业开发的极少,且竞争力弱。”张世煌说。

    刘石也认为,由于体制的问题,我国种业有2/3的科研资源被浪费。育种专家与种子企业考虑的问题并不一致,从而导致科研和市场严重脱节。
同时,种子企业创新能力差与资金投资不足也是突出的问题。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主任夏敬源对《中国科学报》记者表示,在中国现有持证的8700家种子企业中,“99%的种子企业没有研发能力,导致核心竞争力不强”。

    大力发展龙头型种企

    打造中国的龙头型种子企业以对抗外国企业,已经成为行业内外的共识。但究竟该如何打造中国的种业航母?

    张世煌认为,可以借鉴印度种子企业发展的经验,兼并收购欧美公司以将核心技术与资源收归己用早在1998年国际金融危机期间,印度就开始兼并收购濒临倒闭的欧美种业公司,目前印度前三甲种子企业规模与水平已远超中国。

    吕玉平曾任美国Ceres公司首席科学家与先正达生物科技(中国)有限公司运营总监,如今已被大北农集团聘为生物技术中心总经理。

    他的同事和同学们回国后,大多到院所和高校任职,很少有去民企的。“而现在,国家和企业制定了很多优惠条件吸引国际优秀人才回归。”他对《中国科学报》记者表示,“这对推动中国种企发展有很大作用。”

    此外,张世煌认为,对国内众多小型种子企业而言,应坚持专业化发展的道路,努力将资金与力量聚集于某一小领域,以期取得大的突破与进展。《中国科学报》 (2012-02-10 A1 要闻)作者:贺春禄来源中国科学报)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广告服务 友情链接 | 申请链接 | 网站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