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标识欢迎光临种业商务网 | | 手机版
商务中心
商务中心
发布信息
发布信息
排名推广
排名推广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要闻 » 正文

《科技日报》:新春,农业创新呼唤种业崛起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2-02-14  来源:科技日报  作者: 范 建 马爱平  浏览次数:200
 

  本报记者 范 建 马爱平

  种业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外国的蔬菜种子在中国卖是用粒数,一粒几十元或是上百元;而中国自己的种子却按袋卖,一袋几元或几十元。这使张友军这位中国农科院蔬菜所专门从事开发推广的处长颇受刺激的同时,也在寻找自己的差距。

  市场的风向标最能说明问题。农民们在尝试了不理想的品种后,“再贵也宁可花大钱买那些数粒的外国种子”。收获的季节,国外的西红柿、彩色柿子椒,不仅个大看相好,而且也好吃,打上外国种名还能卖个高价钱。同样,国产香蕉、苹果、红提、猕猴桃,也卖不过厄瓜多尔的香蕉、日本的红富士、美国的红提和新西兰的开维果。风险与财富同在,异国五颜六色、香甜可口的蔬菜瓜果,像是一柄“达摩克利斯之剑”,悬挂在农业科技人员的头上。

   2月11日,在第二届中国博鳌农业(种业)科技创新论坛上,从事克隆牛育种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李宁讲述了源于中国的北京鸭传入英国,经优化繁育后变成“樱桃谷鸭”,又从英国“杀回”中国市场的故事。我国规模化养殖场主要种畜均从国外进口,我国也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种用动物市场。在2008年引进的高峰中,中国共引进种猪1.1万头,种鸡194万只,对我国优良地方品种遗传资源造成巨大冲击,使40%以上的地方品种群体数量有不同程度下降。相继有44个地方品种被确定为濒危资源,15个品种为濒危灭绝资源,17个品种已灭绝。

  优良新品种覆盖率超过95%

  60多年来,我国种业育种理论和技术取得了长足进步,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特别是近年来,在国家863计划、科技支撑计划等支持下,从育种技术、新品种选育、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等方面,对主要农作物、农业动物、林木花草种业科技工作进行了系统部署,大幅增加了种业科技投入,育种技术不断拓展,大幅推进了新品种选育进程。特别是在杂种优势利用、常规育种和部分作物转基因育种等领域达到世界领先或先进水平;建立了较完整的动植物种质资源收集与保存体系。比如,我国农作物的种质资源储备总量达41万份,位居世界第二;水稻杂交优势利用一直处于国际领先地位,闻名世界的超级稻品种年种植面积突破1亿亩;利用细胞工程技术培育出抗病优质小麦、水稻、蔬菜等作物新品种200多个,累计种植超过2亿亩,已经育成并审定的转基因抗虫棉品种200多个,累计推广达4.6亿亩,使国家抗虫棉份额达93%。一系列重大新品种推广应用为粮食“八连增”作出了新贡献,使我国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超过95%以上,良种对粮食增产贡献率超过40%,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提供了强有力支撑。

  但为什么在成就面前,我们的种业仍与国际先进水平有较大差距?

  差距主要在于种业科技创新不足

  中国农科院院长李家洋院士分析,国外的先进和优势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政府政策引导下的院校基础性研究与企业投资的生物种业合理分工,配合完善的种业科技创新体系;二是抢占育种战略制高点的内在需求驱动种业高新技术、金融资本、市场机制等各要素集聚,企业兼并重组和种业全球化发展。

  进入21世纪,种业巨头美国孟山都巨额投入生物育种技术研发与应用,抢占种业科技制高点,拥有玉米棉花大豆等众多优势新产品。而另一个国际种业巨头先锋公司用其先进的科研—生产—推广—销售一体化发展模式成为行业的发展典范。

  种业的市场巨大,就有驱动种业创新的巨大空间。据预测,未来10年全球的种业市场份额有500—800亿美元。其中,中国的种业占有80亿美元,是世界第二大市场。如此大的市场,为我国带来了难得机遇,跨国种子集团也想抢占先机。跨国公司的种业发展具有全球战略、创新引领、产品输出的典型特征,他们集成科研机构、大学和企业研发中心的技术优势及国家特优惠政策,组成国家种业科技创新组织体系,以杂种优势利用和生物技术,引领种业科技创新前沿,依靠知识产权保护战略,进行本土保护和产品输出。

  而我国种业与发达国家相比的差距主要在于种业科技创新不足,种子企业研发能力相对较弱,育种资源的高端人才不够,良种繁育基地基础设施相对薄弱,抵御灾害能力较低,种子市场监管技术和手段落后等。正因如此,在本次论坛上,与会者形成共识:只有提升我国种业核心竞争力,才能做到种业的跨越式发展,才能为促进现代农业建设、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新贡献。

  生物技术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李家洋认为,我国农作物种质资源优势明显,为生物育种产业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基础。在国家种质库的41万份种质资源中,一批创新种质和优异基因在育种上得到应用,为育种创新奠定了物质基础。而全球化种业创新要素重新配置,为我国种业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种业创新的加速流动,已经突破了国境进行布局,必须集中整合行业优势资源,提高种行业研发、产业投入的整体投资效率。而现代生物育种技术体系,是我国种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李宁则认为,发展自主种业是我国打破国际垄断的根本出路。只有加快培育我国自主动物品种,才能突破国外垄断,才能保障我国的养殖产品有效供给和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报北京2月13日电)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广告服务 友情链接 | 申请链接 | 网站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