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标识欢迎光临种业商务网 | | 手机版
商务中心
商务中心
发布信息
发布信息
排名推广
排名推广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要闻 » 正文

国内种业和跨国公司差距在于缺乏完整产业链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2-02-15  来源:《经济日报》  浏览次数:510
 

    一粒种子引发的较量

    □我国种子企业和跨国公司的差距主要不在育种科研能力,而在缺乏完整产业链

    □目前我国种业市场规模为80亿美元,未来10年还将翻番,将给企业发展提供广阔空间

    竞争:

    卖种子还是提供解决方案

    在此前与洋品种的对决中,我们曾在大豆上留下了永远的痛,玉米将是怎样的故事 


    当下有一场发生在本土品种和洋品种玉米之间的较量,引起业内高度关注。截至目前,美国杜邦先锋公司的玉米品种“先玉335”在我国的推广面积已经超过3000万亩,虽然尚未超过占比最高的国产品种“郑单958”,但从趋势上看,“先玉335”的优势十分明显。

    根据规定,外资企业在中国经营种子业务必须成立合资公司,如果经营大田作物,外资不得控股,不过这并没有完全挡住外资进军中国市场的步伐。10余年间,已有70多家持有有效证照的外资企业进入我国种业市场,世界前20强都在其中。

    其实这样的遭遇战已经不是第一次了,据农业部统计数据显示,除大宗粮棉油等主要农作物育种外,目前中国有50%以上的生猪、蛋肉鸡、奶牛良种以及90%以上的高端蔬菜花卉品种依赖进口。跨国公司的研发和营销已涉足我国很多品种,如油菜、甜菜、向日葵等。但是涉及三大粮食作物之一的玉米时,意义却非同一般。在此前与洋品种的对决中,我们曾在大豆上留下了永远的痛,玉米将是怎样的故事?

    “我们的品种也不是完美的,但农民真的能从中受益。”杜邦先锋中国区战略与业务拓展高级总监沈碧君对记者说。事实确实如此,尽管“先玉335”耐密性及抗倒性差,但其丰产性和脱水性好,米质也不错。而最让农民乐于接受的是单粒播种,杜邦先锋的品种由于出芽率高,每穴只需播一粒种,既省了种子又省去了疏苗环节,节约了劳动成本。他们还专门针对中国的种植条件开发了单粒播种机,如果农民购买他们的种子会得到相应的补贴。

    从源头到田头,全产业链的布局是现代种业的实现形式。沈碧君告诉记者,“我们不是只卖种子,而且提供解决方案。”

    产业:

    低水平出不了“龙头”

    我国8700多家种子公司中真正具有研发能力的只有10家左右

    “虽然现在玉米最大的品种还是‘郑单958’,但我们必须承认,国外品种的品质确实不错。我们和跨国公司的差距主要还不是在前端的育种科研上,而在于我们没有一个工程化的体系,缺乏完整的产业链。”中国工程院院士戴景瑞表示。而这也恰恰是中国种业普遍存在的问题。

    与跨国公司的步步为营、整体推进相比,我国种业却不得不面对小、散、弱的现实。产业初级阶段的特征十分明显,产业和研发集中度太低,低水平重复严重,缺少龙头企业,全国8700多家种子公司中真正具有研发能力的只有10家左右,规模前十的企业市场占有率不到20%。

    中国农科院生物技术研究所研究员黄大昉介绍说,全国现有从事育种研究的各级科研院所和大学1000多家,虽然我国每年审定的品种有1000多个,但其中突破性成果却少之又少。结果就是研发主体多,品种多而不强,推广也无法集中。

    如果说横向看是分散的、分割的,那么纵向看则是断裂的。农业部科技教育司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与知识产权处处长寇建平说,与跨国公司相比,我们的品种推广和科技服务简单而落后。我们的模式基本上是科研单位或高效形成了新品种后,就转让给种子公司向市场推广;因为并不参与研发,对品种没有足够的了解,所以在向农民推广服务的时候很多信息已经减损,种植的效果也打了折扣;接着,由于我们的种植结构分散,致使品种间很容易因串粉而退化减产,科研单位就继续申请项目培育新品种。

    而事实上种子换代并非越快越好,美国的小麦品种表现很稳定,20多年来也只推广了几个品种,原因是种子企业每年都会对品种作提纯复壮类的工作,即对品种进行修复,恢复其原种的性状。而我们科研单位和种子企业都没有人做这样的工作。

    瓶颈:

    小舢板连不成航母

    引导创新资源向企业流动,鼓励企业做大做强是当务之急

    在第二届中国(博鳌)农业科技创新论坛上,农业部副部长、中国农科院院长李家洋院士针对种业的现状提出,“粮食安全靠种业,种业发展靠科技,科技支撑靠创新,创新产业靠体制。”体制创新已经成为改变种业现状的关键,现有的科研体制成为种业做不大的重要原因。

    种业的特点决定了它必须是包含“育—繁—推—服”一体化的产业链。仅仅培育出好的品种远远不够,推广和服务至关重要,种子对市场的适应能力是靠农民的种植和产量检验的。

    “强大的育种产业必须是从上游到下游的创新链条,各环节协同分工,目标一致。”戴景瑞说,“我们往往是各自为战,没有很大的团队,这样是搞不出好的品种来的。即使搞出来,也往往是这儿蹦出一个,那儿蹦出一个,没有形成连续不断的生产线式的育种体系。”

    其实我国在育种方面的科研实力并不弱,即使是孟山都、杜邦先锋等种业巨头也承认这一点。我国有一批高水平的育种人才,且不说袁隆平、李振声、戴景瑞等国际知名的育种专家,年轻一代中也不乏翘楚。但是资源和人才基本上都集中在科研单位,种子企业无法提供相对优厚的待遇和良好的科研条件,缺乏优秀人才和科技资源支撑,自然也强不起来,只能卖种子。

    如何建立商业化种业发展体制机制,让企业和科研院所、高校联合协作,组成利益共同体,逐步引导创新资源向企业流动,进而鼓励企业做大做强是当务之急。2011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各地正在积极探索和尝试。

    “小舢板连不成航空母舰。”曾在孟山都、杜邦先锋、隆平高科均担任高管的种业职业经理人刘石认为,“中国的种业必须在国家宏观政策的支持下,按照市场化和产业化的规律重新改造。”

    “基于我国种业科研和产业发展现实,新型种业体系建设应依据不同发展阶段和不同环节,制订不同的工作重点。”北京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城领导小组秘书长闫傲霜建议,“目前,应充分发挥高校、科研院所优势,稳定支持基础性、前沿性、公益性研究,同时积极提升企业的自主研发能力,逐步将企业培育成创新主体。”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广告服务 友情链接 | 申请链接 | 网站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