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依然是关注农业,这也是新世纪以来,中共中央连续第九年以一号文件的形式关注三农问题。
这对正在通过“三化协调”战略致力于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河南而言,中央一号文件意味着中央正在政策上给予这个农业大省更多实质性的支持。
2月1日,国务院授权新华社发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一号文件),突出了农业科技对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并首次以中央文件的形式关注特定的某一个行业。
农业部总经济师陈萌山在解读一号文件的时候说:“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突出强调农业科技创新,作为农产品生产保供和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撑,在我国农业科技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陈萌山表示:“我国已到了必须更加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新阶段。”
河南敦煌种业新科种子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君丽认为,一号文件特别对于种业行业的政策制定,将使得并购逐步成为今后一段时间河南种业行业的发展趋势。
中央定调科技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分为六个部分,包括:加大投入强度和工作力度,持续推动农业稳定发展;依靠科技创新驱动,引领支撑现代农业建设;提升农业技术推广能力,大力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加强教育科技培训,全面造就新型农业农村人才队伍;改善设施装备条件,不断夯实农业发展物质基础;提高市场流通效率,切实保障农产品稳定均衡供给等。
在这六个部分中,第一部分和最后一部分分别是对于农业的投入和流通体系的建设,其他四个部分均对于目前农业生产中出现的科研成果创新不足、农机推广服务不足和农业人才量不足等客观问题,做了比较明确的政策安排。
河南省农科院科研处处长卫文星表示,之所以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会把农业科技系统放在突出的地位,主要是因随着目前外部投入对于粮食增产效果逐渐趋弱,另外长期的农化投入也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严重的环境压力,随着环境约束效应的逐步凸显,包括粮食以及其他农业产品的生产正在面临历史上的拐点。
河南省委农村经济工作办公室综合处处长刘晓文也认为,受限于河南省人均耕地占有量不大,以及城镇化可能还要继续占用部分土地,要想提高河南省粮食的总产量,就必须依靠农业科技的投入,进一步在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情况下,尽量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对于一号文件,也有熟悉农业部的消息人士向记者透露,因为中国人多地少,农产品供给在量上面的需求无法绕过去,在无法有效提高耕地面积的条件下,要保证粮食和农业的战略安全,必须加强农业基础科技的投入和种业的研发。
在这位消息人士看来,一号文件的意义并不仅仅在于定调科技,也为未来五到十年的中国农业发展确定了方向。
并购或将展开
要依靠科技提出粮食的单位面积产量,种植技术和种业技术重要性无可替代,也是历年来一号文件首次以中央文件的形式关注某一个特定的行业。
根据一号文件规定,要增加种业基础性、公益性研究投入,加强种质资源收集、保护、鉴定,创新育种理论方法和技术,创制改良育种材料,加快培育一批突破性新品种。
重大育种科研项目要支持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商业化育种新机制。提高市场准入门槛,推动种子企业兼并重组,鼓励大型企业通过并购、参股等方式进入种业。
建立种业发展基金,培育一批育繁推一体化大型骨干企业,支持企业与优势科研单位建立育种平台,鼓励科研院所、高等学校科研人员与企业合作共享。
事实上,国家对于这种对于种业发展的态度,早在去年4月份国务院就发布《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就做了比较具体的阐述。
《意见》指出,要逐步建立以企业为主的商业化育种新机制,力争到“十二五”末实现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逐步退出商业化育种,鼓励种子企业间的兼并重组。
在《意见》颁布之后,针对意见的要求,财政部也设立了重点支持种业发展的基金;国家发改委也将生物育种纳入战略性新兴展业;财政部和税务总局决定免征此类企业所得税;农业部则提高了种子企业的准入门槛以鼓励行业兼并重组等。
但事实上,就目前的河南情况而言,虽然河南在小麦和玉米两类主粮作物的常规育种方面一直走在国家前列,但是研发这类种子的科研力量依然集中在以河南农业科学院和几所农业类高等院校,地方农技推广体系以及种业类企业的研发实力弱势比较明显。
对于种业企业不研发种子的尴尬现状,李君丽向记者表示,目前河南省的种业企业主要是民营企业,由于个体分散和本身规模有限等原因,很难支撑种业长期研究需要的资金。
事实上,种业研究还需要大量的种子资源支持,但是在国内,这些资源大都被公共科研事业单位和下属的企业所垄断。
李君丽坦言,对于河南种业行业而言,兼并重组将是趋势,而现实则是,河南省乃至全国的种业企业,大部分都是靠买断某一类种子的代理权通过市场运作来获得生存机会,90%左右的种业企业都不具备科技研发实力。
但是李君丽也认为,一旦并购展开,作为农业大省和主粮育种大省,河南省的种业企业并购也将以有育种能力省内种业企业为主体,外部种业企业很难插手进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