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标识欢迎光临种业商务网 | | 手机版
商务中心
商务中心
发布信息
发布信息
排名推广
排名推广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要闻 » 正文

《中国科学报》中国本土种子企业的突围之路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2-02-28  来源:李惠钰  作者:中国科学报  浏览次数:212
 

    种业是一个触及中国农业发展命脉的产业,企业则是种业发展的主体。在外资企业的强势进入和市场冲击下,我国本土种子企业该如何突围?

    我国自2000年颁布《种子法》以来,种业开始进入市场化发展阶段,随着国内种子市场的逐步开放,全球种业前十强的跨国集团开始大举进军中国市场,面对外资种业巨头的蚕食,本土种业堪忧。

    据不完全统计,外国种子已经控制中国市场70%的种子来源,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本土种子企业的前十强在国内所占市场份额仅为13%。

    种业是一个触及中国农业发展命脉的产业,企业则是种业发展的主体。在外资企业的强势进入和市场冲击下,我国本土种子企业该如何突围?

    种子质量是企业生存之本

    进口种子能够占据中国种业市场的半壁江山,凭借的就是合格的种子质量。同样的品种,国外生产的种子一粒几十元或是上百元,我国生产的种子一袋几元或几十元。而农民们在尝试了不理想的种子后,宁可花大价钱也愿意买那些数粒的外国种子。

    “这就是产品终端质量的差距。”中国农业大学种子科学研究中心主任王建华说,“我们要注重如何把优良的品种生产出优质的种子,而企业现在恰恰缺少这种观念。”

    王建华认为,种业的发展不仅仅是品种的问题,种子质量才是种业竞争的关键。这一点,大北农集团副总裁宋维平表示赞同,他认为,培育成一个好品种只是完成了种业技术创新的40%,而对于商业化育种来说,大量的工作还是集中在种子的生产过程中。

    种子作为一个活的生命,从育种材料到商业化产品,这之间要经历若干环节,而我国种子企业在生产种子的环节上能力有所偏差,企业往往只重视种子的发芽率,却忽视了种子的纯度、活力、生命力、健康性等多项指标,这也是造成国产种子质量不稳定的主要原因。

    早在2011年10月27日,农业部办公厅就曾下发《关于2011年春季种子市场联动抽查结果和2010年冬季种子企业监督抽查品种纯度结果的通报》,通报结果显示,全国种子企业春季抽查不合格率高达14.9%,在不合格产品名单中,银荃高科、登海种业、敦煌种业、神农大丰等种业上市公司赫然在列。

    面对众多国内企业种子质量不合格的问题,奥瑞金种业股份有限公司有关负责人认为,生产、加工是种子公司发展经营的基础,先进的生产加工设备、规范的操作管理流程、科学的质量监控体系是提高种子加工质量的关键。企业要确保生产出质量合格的种子,就得严格执行国家质量标准,全套引进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并对种子生产、加工过程进行全程监控。

    科技创新突破种业掣肘

    “当然,我国本土种子企业与国外跨国公司相比,有差距也是客观的事实。”中国种子集团有限公司战略投资部副总张涛表示,国外发展种业都已经有上百年的历史,而我们国家从上世纪80年代才开始真正将种业向产业化方向发展,差距必然存在,但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要知道差距在哪儿。

    跨国公司的种业发展,普遍具有全球战略、创新引领、产品输出的典型特征,他们能够集成科研机构、大学和企业研发中心的技术优势及国家的优惠政策,组成种业科技创新组织体系,以此来引领种业科技创新前沿。

    张涛认为,与国外跨国公司相比,我国种子企业明显在科技创新能力方面有些落后。宋维平也认为,科研成果转化率不高的主要原因就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足。

    援引《农业农村农民》杂志早前报道,目前拥有研发创新能力的国内种子企业不到总数的1.5%,绝大部分企业研发投入一般在其销售额的1%,有的企业1%还不到,低于国际公认的“死亡线”。而在研发投入上,跨国公司一般占销售收入的10%左右,有的高达15%~20%。

    另外,中国具有潜力巨大的种业市场,数据显示,未来10年全球的种业市场份额有500亿~800亿美元,其中中国的种业占有80亿美元,是世界第二大市场。

    拥有市场就拥有驱动种业创新的巨大空间,宋维平表示,企业需要贴近市场,本身就能够围绕产业发展的规律加强品种的选育,如果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能够培养强大,使企业在技术研发上不断获益,那必然就能推进中国种业的发展。

    宋维平认为,种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主要针对育繁推一体化的企业、研发型企业和生产制种类企业三大类,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提高,不仅品种的优良性能够成功转化,品种的不足和缺陷企业也能够得到弥补。

    “先锋公司的玉米品种"先育335"本身够厉害,厉害的是推出"先育335"背后的平台能力。”宋维平说,先锋、孟山都等种业巨头之所以能够将种业发展强大,就是因为它们背后有强大的研发技术团队遍布全球。

    “如果我国种子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能够解决,那我们国家种业发展中遇到的一切问题都能够迎刃而解。”宋维平说。

    提高产业集中度

    原隆平高科总裁刘石在其博客中指出一个现象,国内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等科研机构在育种目标设置、育种战略、育种计划、信息、育种资源等方面各自为战,互不交流,造成大量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和社会资源的浪费。

    刘石估计,这样的组织形式造成的社会资源的浪费在70%以上。这也是我国虽然有大约10万人专业从事各种作物的育种工作,但是育出高水平品种的数量却寥寥无几的重要原因之一。

    宋维平也表示,科研机构在育种过程中对于关键性的仪器设备、工程设备浪费比较大。200万元甚至400万元一台的育种设备,某个科研单位购买后,可能真正的利用率才10%。

    因此,商业化育种必须具备信息和育种资源共享的机制,对于公益性材料的种质资源、大型仪器设备等资源有必要进行共享。

    另外,宋维平还提出,中国种业要想做强做大,国家首先要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育繁推一体化的种子企业,同时还要积极培育研发型企业。

    前不久,国务院印发的《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中也指出,要大力发展现代种业,整合种业资源,培育一批具有重大作用前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突破性优良品种,建设一批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的良种繁育和生产基地,打造现代种业集团。

    承德裕丰种业项目总监张建光表示,基地的建设是他们公司面临的最大问题,因为目前土地都是由农户单独管理,基地落实十分困难。如果国家能够实行土地流转政策,土地由国家或公司承包,进行公司化管理,机械化作业,那对基地的建设和种子质量都会有保障。

《中国科学报》 (2012-02-28 B2 生物)

  作者:李惠钰来源中国科学报)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广告服务 友情链接 | 申请链接 | 网站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