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是我国种子生产大市,全市常年种子生产面积25万亩左右,产种5万吨以上,外销占总量的90%以上,其中杂交水稻制种常年在15-18万亩,占全省40%以上,占全国15%左右,全国地市州排名第一。杂交水稻种子外贸出口在500万公斤以上,占全省50%以上,占全国20%以上,居全国地市州首位。种业已成为全市农业农村经济中的优势主导产业。其主要措施是:
一抓产业发展,将种子产业列为优势主导产业。2010年,绵阳市委、绵阳市政府印发《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做好农业农村工作意见》(绵委发[2010]1号),明确将种子产业列入全市农业“五大优势主导产业”。
二抓龙头企业,促进种子产业经营主体实力增强。目前,全市从事种子生产、经营企业68家,其中全国62家“AAA”企业绵阳占2家,另有4家全国“AAA”企业在绵组建独立子公司。四川省前10强种业绵阳占4家。
三抓科研育种,努力提高种子企业核心竞争力。全市现有农作物科研育种机构12个,“十一五”期间,审定农作物品种80个,占全省20%以上,其中国审品种14个。自主知识产权保护品种53个,居全省领先地位。“国豪牌”杂交水稻种子被国家质检总局认定为中国名牌产品,“国豪”商标已在印尼、越南获得境外注册。
四抓基地管理,维护正常的种子生产秩序。大力实施“一推行、两严格、三加强”的工作机制,即推行一乡(镇)一企业制种制度,严格企业准入关,严格审查企业经济实力和诚信度,加强企业自律行为的教育与管理,加强对违法、违规行为的监督管理,加强对企业兑付种子收储款的管理,确保了全市种子生产基地的健康发展和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
五抓机制创新,开辟种子生产基地建设新途径。为了进一步巩固老基地,发展建设好新基地,在2010年积极探索“大流转、小承包”的基地发展模式上,2011年全市集中成片流转土地建良繁基地面积达5000余亩。同时,建立“公司+专合社+基地+农户”的基地运行模式,形成大公司带大产业发展,专合社带农户增收的产业发展和利益共享机制,努力夯实基地发展的基础。
六抓技术创新,积极推广“机赶花”技术。“机赶花”技术的应用,降低制种农户劳动强度,提高劳动生产率,对于制种基地的稳定发展和确保供种保障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2011年全市购置机动喷雾器600台,落实“机赶花”示范片3000亩,中心示范现场面积1100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