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标识欢迎光临种业商务网 | | 手机版
商务中心
商务中心
发布信息
发布信息
排名推广
排名推广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要闻 » 正文

种子革命抢跑开头 农技推广冲刺最后一公里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2-03-09  来源:黑龙江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蒋国华 王雪梅 郭铭华  浏览次数:221
 

    我国粮食总产量实现了“八连增”,连续5年超万亿斤,2011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11.4%,不断提高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让农业加快发展、农民持续增收难度日益加大。

    在新形势下,如何让包括黑龙江在内的粮食主产区农业发展进一步登高望远,再上新台阶?出席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和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的我省代表、委员,在审议和讨论政府工作报告时争相发言,积极建言献策。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农业的根本出路在科技。要大力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加大对良种繁育、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安全等关键技术研发和应用的支持力度。加快推进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改革和建设,健全乡镇或区域性农业公共服务机构。完善农业技术补贴制度,促进先进适用农业技术到田到户。加快农业机械化步伐。

    种子革命,抢跑“开头一公里”

    3月4日,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开幕的前一天,全国人大代表、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党委书记、局长隋凤富与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北京共商大计加强黑龙江省农垦总局与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合作,共同建立寒地杂交粳稻育种技术体系,完成选育强优势杂交粳稻组合攻关目标。

    在与袁隆平会见后的第二天中午,隋凤富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仍兴奋不已。隋凤富说,为了给粮食增产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加速寒地高产优质多抗水稻新品种创新培育进程,省农垦总局这次是“借船出海”:与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共同开展技术合作,借助他们的杂交稻品种创新优势,成立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北大荒分中心,在黑龙江垦区共同实施寒地杂交粳稻技术攻关,开发具有抗寒、早熟、大穗型等特点的高产杂交水稻新品种,搞好良种繁育,减少用种,提高优质良种使用效率。

    “北大荒土地肥沃、昼夜温差大、生态环境好、水源质量好、稻米品质好,具有得天独厚的水稻生产优势,能请袁老亲自挂帅,开展寒地杂交水稻研究,双方合作的潜力巨大、前景美好。”

  对于搞好“种子革命”,抢跑农业技术推广“开头一公里”的比喻,全国人大代表李忠军说,“要下决心早日解决好‘种子问题’。”在黑龙江大面积采用的玉米种子,要么是部分老品种——受饲料行业和养殖户欢迎,但产量低,还不抗旱、不早熟;要么是有的进口新品种——产量高,抗旱抗逆、早熟,但粗蛋白、粗脂肪等指标含量不适合养殖业作原料。更令人担心的是,“大量进口种子让农业受制于人的风险日益加大”。

  “应加快更新改良农作物品种。”全国政协委员吕树文说,农作物新品种每次更新换代都使产量有8%~10%的增长。应大力抓好主要农作物和果蔬品种与栽培技术的更新,做到研究一批、储备一批、示范一批。强化航天育种、基因改良等方面的技术研究,使主要农作物品种能在3~5年内更新一次,形成适合我省特点的供种体系。

  全国人大代表朱清文认为,解决“原创之困”拖不起、绕不开。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品性优良的种植业和养殖业新品种,对于增加农民收入、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农业安全和食品安全意义重大。

  农技推广,冲刺“最后一公里”

  “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技术进步和科技创新是关键。”全国人大代表刘清泉对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农业的根本出路在科技”,倍感振奋,他说,“保持粮食持续稳产高产必须依靠‘三良’,即良种、良田和良法。”

  刘清泉认为,良法既包括各种种植养殖技术、管理方法,还包括组织形式。黑龙江垦区近年来粮食产量能持续大幅度增长,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拥有大农场套小农场和家庭联产承包相结合的良好组织形式,组织化程度高,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能够“一竿子插到底”。

  “中国粮食总产实现八连增,黑龙江省粮食连续两年超千亿斤,农业科技推广的作用功不可没。”全国人大代表谭志娟认为,面对资源、环境两大限制因子,保障粮食总产继续增加会更加困难,这需要基层广大农业科技人员提高自身素质,掌握先进的前沿技术,提高服务三农的水平,同时更加需要国家进一步加大力度解决农技推广中存在的“最后一公里”问题。

  谭志娟说,由于机构改革所造成的乡镇级农业专业技术推广人员数量少,以及农技推广人员学历较低、知识老化等,是目前全国粮食主产区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面临的普遍问题。建议国家要加大对乡镇农技推广机构的保障力度。投入专项资金,建立稳定的试验示范基地,使农业新技术、新品种引进与配套技术集成创新、示范展示与推广应用有一个稳固的平台;配置先进实用的服务手段,主要包括现代化的办公设备、检测检验设备及交通工具等,促进先进适用农业技术到田到户。要建立农业技术推广经费投入保障机制。落实好农技推广“四项经费”。使“农技推广改革示范县项目”常态化,列入中央财政预算,保证农技推广工作可持续发展。要广泛开展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分层分类定期培训,提高农技人员和农民的科技水平,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农业科技研发和投入,一个都不能少

  “发展农业科技必须加大对其投入。” 全国政协委员张抗抗认为,我国粮食生产在实现“八连增”的高起点上,在自然灾害频发的情况下,要实现粮食进一步增产,除了继续加大投入外,迫切需要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实现农业科技的重大突破。她建议,国家应加大良种自主培育研发投入,尽快改变一些主要农作物品种过度依赖国外的局面,保护农业生产安全和国内种业发展。支持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园区辐射带动能力。在继续完善现有农技推广体系的同时,支持各地探索新的农技推广模式,将农业大专学校和科研院所纳入农业推广网络,使农业专家直接进入生产一线,实现教学、科研、推广一体化。

  “我省种植结构调整已趋于合理,要稳定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在‘十二五’期间向更高的目标冲刺,必须下功夫提高单产,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走出一条集约式可持续发展之路。”全国政协委员付刚建议,应增强农机研发能力,推进农业装备现代化。他说,农机化水平的提高可以抢农时、争积温、上标准,大马力机械可以使小麦春播不超过5天,大豆、玉米不超过15天,比传统作业缩短10天;水稻机械化可以使播种、育秧、整地、插秧、收割等每个作业环节10天即可完成。现代化农机装备也是实施先进农艺技术的主要载体,是实现农业的“工程化设计、工厂化管理、模式化栽培、标准化作业”的基本条件。应围绕增强农机研发能力、加强农机合作组织建设、扩大农机服务领域、创新农机经营机制、降低作业成本、提高安全生产水平等方面,完善政策,加大投入和推进力度,更加有效地调动和保护农民购机用机积极性。

  “要有效推广科学栽培技术。”全国政协常委赵雨森认为,农业科技创新应体现在推广科学栽培技术方面。“依靠科技进步,对单项技术综合组装配套,探索建立适于不同作物、不同积温带的高产栽培技术模式。”赵雨森说,大面积推广应用已被实践检验的玉米小垄密植、通透密植栽培,大豆窄行密植、“垄三”栽培等五大作物十大高产栽培技术模式,做到新技术常规化、常规技术标准化,提高技术到位率。建议深入开展病虫害测报预警、专业技术培训和田间指导服务,扎实推进绿色防控和专业化统防统治,不断提高防灾减灾水平。加强“核心区、示范区、辐射区” 建设力度,提高“规模化、模式化、精细化、规范化、专业化”水平。实现粮食生产的高产、高效,为国家粮食安全做出新的贡献。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广告服务 友情链接 | 申请链接 | 网站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