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年时间,他先后培育出5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小麦和玉米新品种,并累计推广上亿亩,创造了全省乃至全国育种奇迹。
“你近几年这么多小麦和玉米新品种通过审定,还推广这么快,完成了别人乃至科研院所多少年都没完成的事,你是怎样做到的呢?”近日,在新建成启用的宁津良星种业有限公司暨山东良星农业科学研究院办公大楼,新华社记者采访了宁津良星种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刘俊升。刘俊升8年来先后培育出 “良星99”“良星66”“良星77”和“良星4号”“良星8号”5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小麦和玉米新品种,并累计推广上亿亩。为了表彰他对育种业做出的突出贡献,在近日召开的全省农村工作会议上省政府授予他 “全省粮食生产突出贡献农业科技人员”称号。
“把企业当事业做”
“我把企业当事业来做,企业要效益,事业要奉献。 ”刘俊升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说。搞育种周期长、见效慢,玉米、水稻是杂交种,育种户不能自留种,因此获利空间较大。而小麦育种不同,育种户可以留种,所以育种的人都不愿意育小麦种。而且,搞育种有风险,有人搞一辈子可能一个品种也育不出来。
1951年出生于宁津县保店镇前刘村的刘俊升,尝过“3年自然灾害”挨饿的滋味,经历过盲目引种导致300亩小麦开春后全部冻死在地里的困境,因此,“育好种、多打粮”成了他一生的追求。
“我这些通过审定的品种全是10多年前就开始搞试验了,培育出一个品种至少8年时间,经过省、国家预备试验、区域试验、生产试验还得至少4年。 ”刘俊升说。他1994年开始育种,2004年承包了宁津县种子公司,成立了农科所,开始太空育种,在海南租种了试验田,每年投入经费少则三四十万元,多则七八十万元。为了筹钱,他甚至变卖了自己唯一的住房,一家4口搬到公司住。
“盯着市场盯着农民”
目前,良星系列小麦种子在全国市场占有率排前三位,累计推广面积1亿多亩,为国家增产粮食200多亿斤。
“我们搞育种盯得是市场是农民。 ”刘俊升说,“我们育出的种子是给农民种的,追求的是高产、稳产、抗旱、抗病、抗倒、抗寒、适应广。 ”
近年来,随着小麦机收作业普及,对小麦抗倒伏的呼声越来越大。刘俊升培育的超高产、矮杆小麦品种 “良星77”诞生,2010年通过山东省审定,亩产 1200至1500斤,正是农民祈盼的适合机械化收割的特抗倒、高产品种。去年这个品种参加全国生产试验,表现良好,待国家审定后就可全国推广。此前,有着高产、抗性强、适应广等特点的“良星99”已成为农业部小麦品种审定国家标准对照品种,7年累计推广9000多万亩,增产150多亿斤。而“良星66”则成为全国第一个双国审、3个不同生态区重点推广的小麦品种,审定两年,推广速度超过“良星99”。
目前,良星系列种子累计繁种面积达到500多万亩,每年有50多万农户为企业繁育种子,每户年增收3000多元。通过坚持自己开发和授权开发的方式,良星种业每年生产销售小麦、玉米种子6000多万斤,覆盖全国20多个省市520多个县。
“为企业负责,更为社会负责”
“以前,只是想‘育好种、多打粮’,没过多想其它的事。如今企业做大了,影响大了,‘良星’的种子推广到10多个省,种到上亿亩,已经到了可以影响国家粮食安全的地步了,感觉身上的担子重了。”刘俊升越来越意识到育种不再是他自己的事,他要为企业负责,更要为社会负责。
“良星”成名,先后有20多家中、外种业巨头向刘俊升伸出橄榄枝,想一举买断他的种子经营权。他们通过各个渠道找到他,让他开价,并声称,只要有价就买下。对此,刘俊升这样认为,小麦种子不能被国外垄断,自己不能背上“汉奸”的名,于是断然拒绝了外国大公司“买断”的请求。
如今,“良星”正从做企业转向做产业,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形式,走产业化之路。他们通过与农户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并建立一套技术科学、操作规范、管理严谨的质量控制体系,以保障种子质量,保障粮食生产安全。
□孙久生 王猛 宋立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