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网记者 卢杰
眼下正值春耕时节,随之忙起来的不仅是农民,还有广大公安民警。2月28日,全国公安机关严厉打击假种子、假化肥、假农药犯罪行动拉开。
随着打击力度的加大,从源头上打掉了一大批网络型假农资案件,农资市场秩序明显好转。但公安部有关部门负责人今天接受《法制日报》记者采访时坦言,由于我国种子经营门槛低、经营主体复杂,大部分企业规模小,品种乱、杂,市场监管难度大,受利益驱使,制售假劣农资违法犯罪行为屡禁不止,问题仍然比较突出。
各地开展"地毯式"检查
近年来,针对假农资的全国性专项打击整治活动一个接着一个。
在去年开展的"亮剑"、"打四黑除四害"等专项行动中,公安部明确要求,各级公安机关把打击制售假劣农资违法犯罪作为专项行动的重要内容。
据统计,去年,全国公安机关共破获制售假劣农资案件3000余起,抓获涉案人员5000余名,捣毁制售假劣农资的"黑作坊"、"黑工厂"、"黑市场"、"黑窝点"4000余个。
今年春天,公安部等9部门又进行专项部署,重申严厉打击假农资违法犯罪活动。通过几年的持续打击整治,今年各地农资市场秩序均比较良好。
"贴牌"现象较为普遍
去年10月,江苏省淮安市淮阴警方破获一特大制售伪劣种子案,查获4万多斤假麦种半成品,追剿已销售出假种子5万余斤,避免了2000多亩农田绝收、歉收。这起案件被公安部列为"农资犯罪十大典型案例"之一。
办案民警介绍,本案孟某制售的假冒伪劣"淮麦20",其包装袋除了没有印制商标及专利号外,图案名称、标志和正规包装并无多大差别。不要说普通农民,就是业内人士,不细看也根本发现不了这是假冒伪劣产品。
而像这样的"贴牌"现象,在目前假农资案件中较为普遍。
海安县公安局经侦大队综合室副主任缪月平介绍,从海安警方检查的情况来看,"贴牌"现象在假农药、假化肥案件中尤为严重。不法分子为了牟取利润,采取以次充好,冒充他人品牌销售成为通行做法。
为了糊弄农民同时减少被侵权人的举报,很多不法分子甚至杜撰出各种"洋牌子",外包装全标着英文,令消费者无从鉴别。而且牌子有了洋味,售价通常要比同类产品高出好几倍。
常态打击机制正在建立
公安部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当前假农资犯罪呈隐蔽化、专业化、网络化特征,给公安机关打击带来一定难度。从目前打掉的案件来看,不法分子多采取在存储环节"分散囤积"、在运输环节"人货分离"、在销售环节"仓店分离",各环节均有专人负责,分工严密,成员之间单线联系,整个作案过程形成一个完整而又隐蔽的网络。
而侦查取证难度大,是查办该类案件又一难题。农作物生长有一个较长周期,这使得假劣农资案发存在滞后性,往往事前又经过有关行政机关的调查,至公安机关立案时,许多证据已不复存在。
"由于农资生产运输销售环节多,影响农作物生长发育的自然因素多,假劣农资鉴定过程极其复杂。"这位负责人说,以劣种子为例,要证明种子质量确实不合格,确认实际损害并认定其中的因果关系,需要专业的鉴定机构采取田间现场鉴定等办法进行鉴定,还要走访种植农户的栽培、田间管理、生长情况等,整个过程耗时耗力。
由于这些特点,公安机关与农业、工商、质检等相关部门就线索移交、质量检验鉴定等方面加强协作至为重要。记者采访中发现,多部门协作的农资打假常态化机制在各地正在建立。各地公安机关也以联席会议等形式,主动加强信息沟通,对重大复杂案件提前介入,农资打假"打不疼"、"打不深"以及有案不送、以罚代刑等问题正在有效化解。
法制网北京3月14日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