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心同德 抢抓机遇
扎实推动我国水稻种业健康发展
农业部党组成员、中国种子协会会长 梁田庚
(2012年3月18日)
各位代表、同志们:
年会是一种很好的研讨交流形式。今天,中国种子协会在三亚召开水稻种业年会,交流信息,总结和安排水稻种业分会和国际交流合作分会的工作,研究探讨加快我国水稻种业发展和对外交流合作问题,很有意义。我们的两个分会都是年轻的机构,国际交流合作分会成立不到三年,水稻种业分会才成立一年多,但是业务开展起来了,而且劲头很足。大家齐心协力,为水稻种业发展和杂交稻种子出口做了大量工作,受到水稻种业界广大会员单位的赞誉和欢迎。我代表中国种子协会,对大家的辛勤工作表示感谢!
借此机会,我想就当前水稻种业发展形势和任务,谈几点认识,供大家参考。
一、深刻认识加快水稻种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我国有着7000多年栽培水稻的历史,悠久的稻作农史是传统农耕文化的典型代表之一。品种改良始终伴随着稻作生产的发展,特别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矮秆水稻、杂交水稻、超级稻品种的培育成功和大面积推广,我国谷物产量连续迈上新的台阶。在推动我国粮食和农业稳定发展中,水稻种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第一,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水稻是我国第一大粮食作物,全国有超过65%的人口以稻米为主粮,水稻也是产量最高的粮食作物。所以,水稻生产对我国粮食安全至关重要。2011年全国稻谷总产4016亿斤,占粮食总产的35%;平均亩产446公斤,位居粮食作物之首,以27%的面积贡献了35%的产量。目前,我国第三期超级稻品种攻关田单产已超过900公斤。随着水稻种业的发展,稻谷增产的潜力依然巨大,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对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作出了重要贡献。以水稻杂种优势利用为代表的水稻种业科技成果,已成为近年来我国农业科技自主创新的重要标志。通过数十年的努力,水稻种业界已经造就了一批以袁隆平院士为代表、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科研创新团队,形成了一批以水稻杂种优势利用为代表的创新成果,推出了一批大面积推广的优良品种,同时也带动了其他种业及相关领域的科技创新和发展。水稻种业技术创新仍将是引领我国种业科技自主创新的“制高点”,对于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对推动农业“走出去”作出了重要贡献。杂交水稻作为我国自主创新的一项重大科技成果,长期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因其适应性广、增产潜力大,一经推广就取得显著成效。各水稻生产国特别是粮食紧缺国家都希望引进杂交水稻,与我国开展技术交流合作。我国杂交水稻种子对外贸易迅速发展,技术交流日益活跃,已成为农业对外开放的重要领域。2011年杂交水稻种子出口5.8万吨,占种子出口量95%以上,这些杂交水稻种子也成为越南、巴基斯坦、孟加拉等水稻生产国的主推品种。大力发展水稻种业并保持技术领先优势,对推动农业“走出去”具有重要意义。
二、准确把握我国水稻种业面临的形势
经过几十年的科研攻关,我国水稻种业取得了长足发展,有力支撑了水稻生产的发展,同时也奠定了坚实的发展基础和技术优势,总体上仍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具体表现在:一是种质资源丰富多样。我国是水稻起源中心之一,品种类型多,籼稻和粳稻、水稻和旱稻、杂交稻和常规稻、早中晚稻等类型兼有,拥有丰富的水稻种质资源和野生稻资源,为我国水稻育种创新提供了多样化的种质基础。二是技术体系成熟配套。以杂种优势利用为核心的水稻育种理论和技术体系逐步完善,野败型、红莲型等杂交水稻三系和两系育制种技术日益成熟,并在生产上得到广泛应用,产业化、规模化配套生产技术体系日趋完善。与此同时,常规水稻育种理论和技术体系也取得了很大发展。三是品种更新步伐加快。目前水稻种业聚集了众多的育种资源和科研人才,拥有一批以袁隆平、谢华安、陈温福等院士专家领衔的育种创新团队,育繁推一体化水稻种子企业快速发展,每年都能推出一批新品种,生产上良种推广更新的步伐逐步加快。四是市场开发规模巨大。我国水稻常年种植面积4.5亿亩,仅次于印度(位居世界第二),其中杂交水稻面积2.5亿亩以上,水稻种子市场价值达100多亿元,是世界最大的水稻种子市场。随着我国杂交水稻走向世界,在亚非、拉美等国试种普遍增产30%-50%甚至更多,深受当地政府和农民欢迎,国外杂交水稻面积达200多万公顷,国际杂交水稻种子市场也初具规模。
综观国内外水稻种业的发展趋势,在看到优势的同时,也要应清醒地看到,我国水稻种业发展也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现有的优势正面临日益严峻的挑战。主要体现在:一是企业经营规模小、竞争实力弱。虽然我国已有隆平高科、荃银高科等一批育繁推一体化种子骨干企业,但绝大多数企业仍然多、小、散、弱,市场集中度明显低于国内玉米种业。目前,水稻种业科研资源、技术、人才等主要都集中在科研单位和大学,企业研发实力薄弱。另据了解,德国拜耳、美国杂交水稻公司等跨国企业水稻种子业务已经超过或接近我国企业的规模。二是资源流失严重、技术优势在弱化。尽管我国对种质资源管理要求严格,但仍有不少优异种质通过多种途径流失,由于我国杂交水稻技术及品种尚未申请国外知识产权,难以有效保护。据了解,许多国家和企业都在试图获取杂交水稻技术,有的已利用我国三系、两系材料进行改良,培育出一系列新品种。拜耳、先锋等跨国公司正在运用现代生物技术等高科技手段加快杂交水稻研究,研发技术差距正在缩小,我国技术领先优势面临挑战。三是对外贸易层次低、国际化竞争日益激烈。近年杂交水稻种子出口逐年增长,但都是简单实物贸易,而且集中在越南、巴基斯坦、孟加拉等发展中国家和低端市场,出口价格每公斤仅2.8美元。加上少数出口企业无序竞争、竞相压价,甚至将积压陈种转作出口,市场份额不稳定,技术品牌难以形成市场品牌和价值,企业在国外艰难发展,缺乏竞争力。目前,印度、越南、印尼等国都有自己的杂交品种,拜耳、先锋等跨国企业投入巨资开发国外市场,规划未来市场布局。国际杂交水稻种子市场竞争日益激烈。
总体看,目前我国水稻种业发展还有一定的技术优势和有利条件,但未来的压力和挑战不小,形势不容乐观。必须引起重视,采取有效措施,认真予以应对。
三、扎实推动我国水稻种业持续健康发展
我国种业正处于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期。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种业发展,去年的国务院8号文件和今年中央1号文件就加快推进现代种业发展作出了部署安排,各有关部委和各地区认真落实中央部署,积极支持和推进现代种业发展,出台了配套政策措施,为种业发展创造了难得的条件。
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大。中央财政和多数地方财政均设立种业发展基金或专项资金,支持优势龙头企业发展;对“育繁推一体化”企业实行免征所得税等优惠政策。发展改革、科技等部门在种业科研创新和基础建设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支持种业自主创新和产业化。有关金融机构加大了对种子企业的信贷支持。农业部提高市场准入门槛,支持企业兼并重组;编制了《全国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规划》,明确了今后的发展任务和措施。我想,对水稻种业实施适度的产业保护政策,不断完善种业知识产权保护措施和种子出口贸易政策,都是必要的。我们将配合发改委,从今年起,组织实施包括水稻种业在内的生物育种能力建设与产业化专项,支持优势企业加强商业化育种及成果转化体系建设,着力提升品种培育与产业化能力。
机制创新积极开展。国务院《意见》对科研机制创新提出了明确要求。从目前看,育种资源和育种力量主要集中在科研单位,在水稻种业上尤为突出;企业育种条件和力量相对薄弱,商业化育种完全由企业承担还需要一个过程。为此,要结合现状加快推进科企合作,促进育种资源逐步向企业转移。在这方面,玉米种业已经开了一个好头。在农业部种子管理局推动下,中国农科院作物所与8家骨干企业签署协议,组建中农华玉种业联合创新公司,搭建了集中资源、凝聚力量、推动创新的科企合作平台;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也在与部分骨干企业开展对接活动。这些都是构建商业化育种新机制的有益探索。农业部还将通过项目管理、品种管理、品种权转让等方面创新机制,促进科企联合、产学研结合。此外,辽宁、吉林、安徽等地都出台了配套政策,鼓励科研人员采取停薪留职、保留身份、技术入股等方式,进入企业开展商业化育种。
市场环境逐步优化。农业部从2010年起连续三年开展种子执法年活动,持续加大市场整治和执法力度,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取得了显著成效。通过抓市场准入,清理不合格企业工作初见成效,种子企业户数已由8700多家减少到7500多家;通过抓品种管理,严格品种试验、审定和保护,持续加大退出力度,着力解决品种“多乱杂”问题;通过抓质量监管,加大企业监督抽查和市场检查力度,种子质量水平稳步提高;通过抓案件查处,严厉打击制售假劣、套牌侵权等违法行为,市场秩序明显好转。随着新的《农作物种子生产经营许可管理办法》的实施,过渡期兼并重组步伐加快,企业数量必将明显减少,实力和素质必将显著提升,市场环境必将进一步净化。
社会信心明显增强。国务院《意见》下发以来,各有关部门、各地区和种业科技界、企业界对推进现代种业发展形成了广泛共识,社会反响强烈。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把推进种业创新作为农业科技进步的核心内容,农业部在全国开展了农业科技促进年活动,种子企业在良种推广应用等方面发挥作用很宽广。为此,种子企业纷纷加大投资力度,整合资源和优势,强化育种研发体系和基础设施建设。此外,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农民日报等主流媒体对种业发展给予高度关注,主动宣传报道;中国证券网、腾讯财经、齐鲁证券等财经媒体和证券公司纷纷发表评论,预测种业利好走势。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及社会各界共同关注和合力推进种业发展的氛围日渐浓厚。
水稻种业有基础、有潜力,有条件加快发展步伐。参加这次会议的会员企业多是我国水稻种子企业的领头羊和主力军,希望大家共同担负起振兴水稻种业发展的光荣使命。
第一,担当技术创新的主体。技术创新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当前企业要准确把握商业化育种创新的方向,制订创新发展战略,加大投入力度,着力推进关键技术创新,力争在有基础、有优势和需求的领域率先实现突破。要根据水稻生产和市场需求确定育种目标,运用现代育种方法和技术,着力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高产优质多抗、适应性强的突破性新品种。要发挥市场机制作用,采取灵活有效的激励约束措施,做好承接商业化育种资源和人才的准备,高效整合资源优势,肩负水稻种业创新主体的重任。
第二,担当保障供给的主体。推动我国水稻生产长期稳定发展,更加离不开良种创新及其推广应用。保障国内水稻良种市场的充足供应,既是种子企业的职责,也是实现自我发展的需要。近年来国内水稻种子供需虽然基本平衡,但仍存在品种结构和区域布局不均衡等问题,有些年份、局部地区还不时出现结构性供种紧缺问题。水稻种子企业要以保障优质水稻种子有效充足供应为已任,切实抓好种子生产和经营管理,在实现水稻供种数量安全和质量安全方面作出积极的贡献。
第三,担当国际竞争的主体。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种业国际化竞争不可避免,提升核心竞争力是关键。虽然跨国公司受政策限制尚未进入国内水稻种业市场,但早已虎视眈眈,而且在作潜心准备。我国水稻种子企业一定要增强忧患意识,把自身置于国际化市场中去谋划发展,而不能过分依赖产业政策的保护。要抓住政策保护的缓冲期,着眼于创新能力建设,广泛吸收、聚集创新资源和人才,不断巩固和强化技术优势,提升核心竞争力。种子出口企业更要做好打硬仗的准备,将已有技术优势与国外育种等资源结合起来,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成果,敢于在激烈的国际化竞争中谋求新的发展。
第四,担当行业自律的主体。对种业发展的大好形势,我们要倍加珍惜。借此机会,我想着重讲讲市场秩序问题。客观地说,我们的团队意识是不够的,在这方面我们吃了不少亏。关键是要吃一堑长一智。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我们这个堡垒构筑得牢不牢,我们也需要认真检查,深刻反省,千万不能当现代阿Q。尤其是在国际贸易方面,切不能投机取巧,相互残杀,自毁长城。我在这里说一句狠话,如果发现我们的会员企业有这种行为的,不仅要坚决扫地出门,而且要发动全行业进行围追堵截,直到彻底打垮为止。会员企业务必模范守法诚信经营,带头执行水稻种业对外贸易政策,自觉规范行为,强化自律意识,积极推动企业诚信体系建设,探索建立自律新机制。务必加强水稻种业自主知识产权保护,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完善技术保护措施。既要尊重他人知识成果,又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国际交流合作分会已经建立了沟通协调机制,几年来收到明显成效,要不断总结经验,形成企业行为和贸易规范。务必加强国外学习考察交流,借鉴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我国水稻种业科学发展。中国种子协会将在这些方面做好引领、指导、协调、推动和服务工作。
同志们,我国种业发展正处在政策环境利好、发展机遇难得的黄金期,是种业市场主体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活跃期,是种子企业加快重组、快速变化的消长期。在这个阶段,企业不进则退、不盛则衰。大家一定要抢抓机遇,深入贯彻落实好国务院《意见》精神,积极行动,加大力度,加快创新,不断巩固水稻种业的发展优势,不断创造水稻种业的新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