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河南省农科院副院长张新友的“植物组织培养室”,仿佛走进了神奇的植物工厂:20多平方米的空间里,摆放着上千个大小不一的三角瓶,里面培养的材料有的长出幼嫩的茎叶,还有的已结出豆粒大小的花生果……花生远缘杂交,就是从这儿诞生的。
张新友,2011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获奖项目“花生野生种优异种质发掘研究与新品种培育”第一完成人。2000年、2006年他就曾两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还在攻读硕士研究生的张新友就开始对此潜心研究。传统的花生品种生长期长、抗病性差、含油量偏低;另一方面,现有的200多个花生新品种大多数具有相近的血缘,无法繁育出优良的后代。他将目光投向花生野生种,它们有的从来不感病,有的几乎不生虫,有的脂肪含量高达63%,有的具有很强的抗旱性。但因为花生野生种和栽培种是“远亲”,属于远缘杂交,存在杂交不亲和以及后代不育现象。
30年来,张新友和他的团队通过和中国农科院油料作物研究所等单位协作攻关,终于创制了一大批优异新种质,并育成了7个抗病、优质、高产、适应性广的远缘杂交花生新品种,已累计推广3764万亩,实现了我国育种技术的重大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