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春耕备耕正当时,农资打假也是迫在眉睫。近日,记者下乡采访了解到,不少农民十分担忧自己会买到假农资而导致一年的心血付诸东流。为了还农民一个放心,我们期待相关部门不仅要对假冒伪劣农资继续保持高压态势,将农资打假专项治理专项行动转为常态化、制度化,而且,也希望农资打假从源头抓起,构筑假冒伪劣农资“防火墙”,实现“标本兼治、打防结合”。
近年来,尽管政府相关部门开展了以“识假、防假、打假”为重点的一系列如“春苗行动”、“红盾护农”等农资打假活动,但农资经营市场上假冒伪劣商品还是屡禁不止,一些地方对农资假冒伪劣产品的投诉还是居高不下,究其原因,首先应该是监管力度不足。其次商家诚信度缺失,而农户购买了伪劣种子、化肥,短时间内无法发现问题,维权面临着时过境迁、鉴定费用高等困难。再者,目前,农民普遍存在着年龄较大、受教育程度较低、防范能力较弱的现象,就很难规避假农资带来的危害。
为此,笔者建议政府相关部门目前重点要办好三件事:其一,要成立如农资经营行业协会,充分发挥农资经营行业协会的作用,通过行业协调、行业自律,净化市场环境。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社会管理模式正逐步向“小政府”、“大社会”的方向转变,让行业协会承担地方政府部分的职能是大势所趋。
其二,应建立农资打假监督员制度。农资打假除了涉农部门的努力,还需要广大农户的广泛参与。加强农资打假相关培训,分期分批组织专业人员下到农村基层,帮广大农民提高辨别能力,让假种子、假农药、假化肥无处藏身。聘请诚实守信的农资店经营户和对假农资有一定甄别能力的农户担当农资监督员,发现有假农资的线索及时上报,从而形成一个强有力的监督网络,为农资打假常态化提供可靠的群众基础。
再者,针对一些地方职能部门之间“各敲各的锣,各打各的鼓”、对接机制不完善的现状,期待政府牵头,建立完善统一指挥、责任清晰的追查机制,发现假冒伪劣农资商品后,追根溯源。同时,还要打破部门壁垒,加强信息交流与合作,共同构筑防范非法生产经营活动“防火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