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高产走出试验田——记我国广适型超级杂交稻新组合选育与示范项目
新华网长沙4月29日电(记者周勉)当我国的超级杂交稻接连突破800公斤、900公斤大关后,我们的科研工作者正致力于将这一组组数据努力转化成真正的生产力,让高产走出试验田,走进千万农民。“广适型超级杂交稻新组合选育与示范项目”,便是希望通过这种努力,让农民借助先进的科技成果得到实惠。
尽管我国超级杂交水稻育种研究与应用世界领先,但是,袁隆平却始终对这个诞生于科技高枝的“东方魔稻”的“贵族”身份耿耿于怀。他曾说,如果以“平民”标准来衡量,我国现行培育和推广的超级杂交稻组合,仍存在着一些缺点,如:大多数超级杂交稻组合属高耐肥型品种,高肥栽培条件下表现超高产,一旦供“食”匮乏则产量平常;一些超级杂交稻品种对生态环境异常“挑剔”,难以走出试验田。
2008年,由袁隆平院士牵头的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广适型超级杂交稻新组合选育与示范”正式启动。计划创制超级杂交稻骨干亲本4至6个,培育长江流域广适型超级杂交早、中、晚稻新组合共8至10个;在长江流域和华南地区建立安全高产超级杂交稻制种基地20万亩、不育系繁殖基地2000亩,并编制种子生产体系技术规范;建立25个超级杂交早、中、晚稻百亩示范片,形成超级杂交稻“种三产四”超高产标准化实用技术体系2至3套,为进一步提高我国水稻单产提供科技支撑。
“如今,南到海南、北到河南、西到川渝、东到上海,我们培育出的一批广适型超级杂交稻品种已经得到全面推广。”湖南省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科研处副处长赵炳然告诉记者,以“Y两优1号”为例,目前已在全国推广超过2000万亩,今年还将计划推广800万亩,这一品种的大田亩产可达到600公斤,超过我国水稻平均产量150公斤以上。
作为袁隆平的干将之一,赵炳然对此次广适型超级杂交稻新组合选育与示范项目最大的感受还不止这些。他说,创造出诸如“炳1A”、“BPH68S”等一批很好的材料,为持续培育品种奠定了基础,以及完善相关配套技术、培育中青代科研人员更是关键。随着项目取得巨大成功,每年“Y两优”系列在全国审定的品种都在十个以上,而每一个品种,都紧扣着日益变化的气候土壤条件和农民种植习惯,这些才是维系粮食安全的基础。
“我们所有的科研成果,归根到底都是要照顾农民,这个项目将让我国超级杂交稻从早期的产量高攀真正走向实地生产。”如今,除了袁隆平院士团队,包括朱英国和谢华安两位院士在内的国内团队,都在朝着这个目标不懈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