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政治、经济和文化种种因素,欧洲人对于转基因技术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颇为警惕。相对怀疑与保守的态度在欧盟各国具有一定的民意基础。因此,欧盟对转基因动植物产品上市较审慎,管制措施严格,强调消费者的知情权和自由选择权。
但是,在近几年技术的突破与多重压力的推动下,欧盟于某种程度上开放了转基因的商业化种植,从而引发了在欧盟成员国之间、社会团体之间、民众之间的激烈争论。
产品上市与作物种植皆严苛
在欧盟市场,没有得到官方授权的转基因农产品是不能予以投放的。2003年,欧盟将转基因成分标准降为0.9%,该标准以上的所有产品(不仅是农作物和食品,还包括动物饲料、植物油等),均须清楚标明“此为转基因产品”。它允许成员国制定自己的规定,避免从种植转基因作物的农场流出的种子进入种植普通作物的农田。据欧盟网站的信息,目前被欧盟批准的转基因产品有40种,另撤销了5种。
在作物种植方面,2010年欧盟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为8.2万公顷,占世界总份额不到0.08%。经批准可在其境内种植的有两种——Mon810转基因玉米和Amflora转基因土豆,不过各成员国仍拥有是否允许在本国种植的最终决定权。
现在,欧盟有7个国家批准了商业种植转基因玉米,分别是西班牙、葡萄牙、罗马尼亚、德国、捷克、斯洛伐克、波兰和瑞典。2008年,占以上七国转基因玉米种植面积80%以上的国家是西班牙。不过据预计,欧盟出台的“成员国无需提供任何科学证明便可以第一时间禁止转基因”的立法,或会使种植面积下降。
调控管制主张“预防原则”
欧盟采取“预防原则”作为管制转基因食品的基础。这原本是环境法中的一项基本原则,原指“当一项行为可能对人的健康或环境造成威胁时,应当采取预防措施,即使因果关系尚未得到科学证明”。
尽管目前的科学调查认为上市的所有转基因食品都是安全的,但欧盟仍坚持科学是存在局限的,对科学评估转基因食品所需的完整数据要等到许多年后才能获得;无论研究方法多么严格,结论总会具有某些不确定性,而政府不能等到最坏的结果发生后才采取行动。“预防原则”为欧盟在无法提出科学证据证明转基因食品具有风险的情况下,对转基因食品的生产、进口和上市进行严格法律管制提供了理论论据。
技术研发在监管下进行
欧盟国家可以在法律框架下进行转基因技术的应用研究和开发,但受到密切管控。从1991年开始进行转基因作物的田间试验,到2008年止,共批准了2352次试验,先后共有22个成员国进行了转基因作物的环境释放。所谓环境释放,是为了开发某种转基因产品而需要进行的某种试验,或者是为商品化生产的需要,有意将转基因生物引入开放环境的行为。
此类田间试验最多的是法国、西班牙、意大利和英国,主要是集中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中后期,在1997年达顶峰,近年在逐步减少,这跟当地民众的反对不无关系。
不过,2011年3月,欧盟委员会联合研究中心又批准了马铃薯AV43-6G7品种的环境释放申请。德国巴斯夫公司(BASF)计划2011年到2016年在捷克的1英亩土地上进行环境释放试验。荷兰和瑞典也有类似计划。
内外矛盾交织分歧严重
欧洲消费者的意见对于各国和欧盟政策的制定具有强大影响力。不同于转基因食品在美国得到的广泛认可,欧洲民众对其持有反感情绪。而所有欧盟国家的媒体在有关转基因的讨论中,都表现出根深蒂固的怀疑。但民众的态度与国家政策是分不开的,在已经种植转基因作物的成员国中,支持率会相对较高。
在欧盟内部,一直针对是否应该放行生物技术食品的问题,进行着高度政治化的争论。而尽管在转基因食品上大多数成员国意见相同,但对进口转基因农产品却存在明显分歧。
根据以前未修订的法律,欧盟各成员国没有风险评估和审批的权力,而是统一交由欧盟行使。但近些年来,不断有欧盟国家在不提供科学证据及不履行程序的情况下就禁止转基因作物,而欧盟非但没从法律上对这些国家采取措施,反而在2010年修改了法规来适应成员国的行动:让各成员国政府来决定是否种植转基因作物。
对此,欧盟健康和消费者政策发言人曾说:“这个问题已经陷入了法律上的僵局。”各成员国立场的严重分歧,致使目前欧盟关于转基因作物法规取得任何新进展都很困难。
再看欧盟与其他转基因作物主要生产国之间,同样是一场纠结之战。美国认为欧盟的禁令严重影响了本国出口,于是在2003年5月,美国、加拿大和阿根廷就此向世界贸易组织提出了申诉。这样一方面,欧洲许多消费者、环保组织和成员国要求欧盟加强管制;另一方面,主要转基因产品出口国非常恼火,限制了欧盟境内生物技术水平和相关公司的发展。
内忧外患交织出了欧盟在规范转基因领域中的不和谐音符。但仍可看出,食品安全是欧洲人最敏感的一项议题。鉴于欧盟是这样一个由若干国家通过宪法建立起来的邦联制国家联盟,其具体政策条例难以一笔规划,但农产品生产上的长期出超、民众生活较富足、对食品“挑剔”严格,是其成员国的普遍特征。这也让多数欧盟国家政府认为:转基因技术在提高作物的产量或是增强作物的抗病虫害能力等方面确有作用,但于目前,还需更多的科学证据来强化其对环境和人类健康无不良影响的结论。(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黄宁燕提供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