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检验检疫局力促种业国际市场化侧记
本报记者 王 毅 通讯员 熊永红
今年4月27日,湖北检验检疫局与印度尼西亚农业部检疫署签署工作纪要,500吨杂交水稻种子顺利通过了产地预检。这标志着湖北杂交水稻种子又成功开辟了一个新的市场。湖北杂交水稻种子已批量出口到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孟加拉国和巴基斯坦等多个国家。湖北今年已出口种子2375.6吨,货值789.5万美元,呈现良好的增长态势。
湖北省地处中国腹地,有着广袤而富饶的平原,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棉油生产基地,同时也是重要的育种基地。为了让湖北种子走向世界,湖北省委省政府对其寄予厚望。湖北局积极发挥职能部门的作用,帮助出口种子企业突破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促进湖北种业走向国际市场。
播撒安全的“种子”
种子是技术含量高的特色农产品,也是高风险的出口产品。国外对种子的把关比较严格,一旦出现质量问题,出口企业不仅要遭退运或产品被销毁处理,而且还有可能丢失市场。
近年来,许多国家都以预防检疫性有害生物、保护本国粮食安全和农业生态安全为由,制定了严格的植物检疫措施。为促进湖北的种子扩大出口,在这次湖北优质杂交水稻种子首次出口印尼的过程中,湖北局积极开展风险分析研究,建立并启用进出口植物产品风险信息管理平台,收集整理国内外检验检疫要求和风险预警信息,完善技术性贸易措施预警和快速反应机制,将技术性贸易措施信息及时通报给相关企业,帮助企业快速制定和采取相应的对策。尤其是针对印尼技术性贸易措施展开研究,做好水稻病虫害的田间调查和检验检疫前期准备,指导企业做好迎接印尼官方检查的各项准备工作,为出口播下安全的“种子”。正是因为奠定了良好基础,印尼官方实地查看了现实情况后认为,湖北局对出口杂交水稻种子的检验检疫监管体系是符合标准且行之有效的,该局技术中心的检测手段先进、业务素质精湛、结果符合要求。
培育示范的“种子”
出口种子的检验检疫工作风险较高。湖北局对此加大了出口种子病虫害检验检疫监管力度,建立了一套“源头可追溯,流向可跟踪,产品可召回”的质量管理体系,强化出口种子生产基地检验检疫备案登记管理和存放企业的监督管理,要求企业完善相关记录,落实防疫措施,消除有害生物,降低出口风险。根据种子出口特点,湖北局积极探索出口种子检验监管新模式,以企业完善质量管理体系为前提、产品风险分析为基础、保证出口种子检疫安全为根本,转变检验检疫监管模式为手段,建立了以企业自检自控为基础、以日常监管和出口前有针对性的检验检疫相结合的出口种子检验检疫监管模式。目前,湖北省已有湖北种子集团有限公司、湖北荆楚种业、武汉国英种业、武汉科硕等7家企业获得了种子进出口注册登记资质,出口种子包括粮谷类种子、蔬菜类种子、瓜果类种子、油料类种子和经济类种子五大类品种。
种植过程实行标准化、规范化的管理,是防止检疫性有害生物传出、保证种子稳定出口的关键。为保证出口种子的检验检疫质量,湖北局发挥技术、资源、人才方面的优势,组织专家免费为企业提供管理体系等方面的咨询服务,帮助企业完善质量管理体系,强化标准意识,大力推行“公司+基地+标准化”管理模式,全面推进种子检疫安全区域化管理,以杂交水稻种子为试点,积极探索建立以检疫安全为核心的出口杂交水稻示范区,努力让示范区也像一粒“种子”,不断地发芽、生根、开花、结果。
消除顾虑的“种子”
种子属于一级战略物质,对外贸易面临着国内外政策法规的限制,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进口国政府担心会影响到本国的粮食生产安全。为了推进湖北种子“走出去”战略,湖北局在国家质检总局的领导和支持下,及时启动了农业“走出去”非洲粮食检验检疫战略研究,希望通过研究非洲国家农作物种子进境植物检验检疫要求,从源头上消除非洲国家对一些战略问题的顾虑,促进农作物种子对非出口。同时,为落实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促进中非植物检疫合作奠定良好的工作基础。
-
为不断推进湖北种业走向国际市场,湖北局将以“四个一”为抓手,即共建一个平台(国际种子检验协会(ISTA)认可的种子检测实验室)、认证一个基地、创建一个苗圃(农作物检疫隔离圃)、准入一类产品,服务种业做大做强,推动种子出口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中国国门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