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标识欢迎光临种业商务网 | | 手机版
商务中心
商务中心
发布信息
发布信息
排名推广
排名推广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要闻 » 正文

以创新育种运行机制为重点 提升育种创新能力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2-06-13  浏览次数:121
 

  

  玉米种业发展相对落后,面临的形势特别严峻。目前我国现有玉米品种不能满足生产需求,主要包括品种抗性不适应、品种性状不适应、种子质量不适应,难以适应玉米生产机械化的要求。建议以创新育种运行机制为重点,提升玉米育种创新能力。

  张世煌

  近日,农业部部长韩长赋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题为《玉米论略》的署名文章,玉米产业被摆在了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

  文章把推动玉米持续增产的政策高度概括为:出路在科技进步,核心是主攻单产,关键是立足抗旱,办法是品种、技术、工程措施三管齐下。

  玉米在粮食安全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引领和支撑我国现代玉米产业发展,是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科技进步的根本任务。

  玉米种业发展相对落后,面临的形势特别严峻。目前我国现有玉米品种不能满足生产需求,主要包括品种抗性不适应、品种性状不适应、种子质量不适应,难以适应玉米生产机械化的要求。

  育种创新应结合机械化生产

  虽然国内玉米品种数量较多,但是原创自交系水平低,育成品种同质化严重,高产、优质、多抗、广适的优良品种相对较少,突破性优良品种尤其缺乏。

  与国外一些优势品种相比,国内大部分玉米品种不适宜密植和机械化作业,玉米种子发芽率和体现种子活力的发芽势偏低。洋种子逼退国产种子,挤占国内种子市场,削弱我国育种优势,严重威胁粮食安全。

  通过提升育种创新能力,培育适宜密植和机械化作业的新品种,是进一步提高我国玉米单产水平的重要途径。

  当前我国北方春玉米区、黄淮海夏玉米区、西北旱地玉米区等3大优势主产区的玉米育种工作应该有明确布局。首先要突出高产、抗逆、密植和适宜机械化作业玉米新品种的培育。其次应突出培育高产、耐干旱的玉米新品种。同时建议突出培育高产、高抗玉米粗缩病的新品种。

  西南山地玉米区要突出培育高产抗病的新品种。确保品种数量、质量和安全。还要积极稳妥地推进玉米生物育种技术研发应用,做好战略技术储备。

  在玉米育种目标培育上,应以适应机械生产为重点。北方春玉米区、黄淮海夏玉米区、西南山地玉米区、西北旱地玉米区等4大优势主产区应通过玉米种质资源引进、挖掘和创新利用,培育出适应机械化制种的优良自交系2~3个、耐干旱的优良自交系2~3个、高抗玉米粗缩病的优良自交系2~3个;培育抗逆、高产、优质、适于密植和机械化作业等具有重大应用价值和自主知识产权的突破性新品种1~2个。

  创新运行新机制

 

  我国玉米育种体制机制存在的统筹不力、机制不活、协同不够等问题比较突出。建议以创新育种运行机制为重点,提升玉米育种创新能力。

  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要以协同育种创新机制为重点,强化顶层设计,继续完善“岗间融合、岗站对接、科企合作”的运行模式。破解需求脱节、资源分散、创新低效、育种单位间封闭等问题,共享育种资源,提升玉米育种创新能力。

  种质扩增、改良和创新是育种研究的重要基础,简化种质类群是育种工作的重要环节。

  育种与种子研究室要以前育种研究为基础,优化升级育种素材。一是要强化前育种研究;二是要尽快建立我国优异种质资源信息管理平台;三是要简化种质类群,优化升级育种素材,突破自交系选育难点。

  提高育种效率关键要集成育种技术。育种与种子研究室要继续完善和健全高效的育种技术平台,要由传统的育种技术向现代育种技术转型。

  育种基础材料的创制,要由盲目选材向设计选材转型。杂交组合的配制,要由盲目配制向设计配制转型,降低育种成本,从而提高育种效率。

  要把常规育种和生物技术育种两条线路整合在一起,经过磨合,提升市场的竞争能力。

  美国先锋公司常规育种这条渠道本来就很强,经过加强生物技术育种和整合信息技术,使整个企业成为一个运作顺畅的整体。直到现在,先锋公司仍然是品种创新能力最强、运作效率最高的玉米育种公司。

  建立高效的品种测试网络是培育高产、抗逆安全品种的重要环节。建议以优化品种测试网络为抓手,培育高产、抗逆安全品种。

  要在玉米育种体系内部建立高效的品种测试网络,尽快形成北方春玉米区、黄淮海夏玉米区、西南山地玉米区、西北旱地玉米区等4大优势主产区的品种测试网络。

  要协助玉米主产省的试验站,建立高效的品种测试网络。同时要结合合作企业的优势力量,建立高效的品种测试网络,最终形成三网联合的格局。

  (作者系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广告服务 友情链接 | 申请链接 | 网站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