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标识欢迎光临种业商务网 | | 手机版
商务中心
商务中心
发布信息
发布信息
排名推广
排名推广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要闻 » 正文

科技驱动 川北崛起“西南种业高地”(图)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2-06-28  来源:四川农村报  作者:张卡 刘鑫  浏览次数:143
 

 

本报记者 张卡 刘鑫

  “你们来得正好,透露一个消息:我们已有一批种子企业正着手上市,目前部分企业完成了辅导期,预计全省第一家种业上市公司即将在绵阳诞生!这意味着贯彻落实省第十次党代会精神,构建"西部种业高地"的序幕已经拉启。”6月12日,绵阳市农业局会议室,记者刚一坐定,性格爽快的局长兰劲便主动“爆料”。

  眼前的兰劲,个头不高、皮肤黝黑、眼神犀利。“不说套话不打官腔,汇报工作只听重点讲措施,抓生产、抓建设更是务实到位。”采访前,记者曾听闻该市农业局的几位科长,这样评价到任9个多月的新局长。

  履新前,兰劲先后在游仙区魏城镇、江油市、三台县主持过农村工作,与“三农”长期打交道。在同事眼里,他是一个爱下基层、接地气的实干家,擅长以点着眼、连片辐射、开拓全局的工作方法。

  履新后,兰劲马不停蹄奔赴基层,对发展全市农业生产的方向和路径“会诊号脉”。同时,多年在基层和市县工作的经验时刻提醒着他:“绵阳是一个以工业为主的科技城,要发展农业,就必须要借助科技力量,以抓工业的理念抓农业,利用自身优势,突出重点产业,以龙头企业为引导,加大基地建设,实施品牌战略,走"大基地、大品牌、大市场"的路子。”

  思路清晰,目标明确。借力省第十次党代会东风,抓龙头、建基地、强产业……一部科技担纲的农业大戏,已然在川北大地恢弘登场。

  农业科技如何落地?

  “有人有钱有技术,"安县模式"为打通基层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提供了成功样本”

  “记者同志,你们了解农业科技落地的成效吗?”采访伊始,兰劲就“反客为主”向记者抛出问题。

  记者沉思。兰劲扶了扶眼镜框,微笑着给出了答案。

  “6月初,我到江油市九岭镇苏溪村查看折耳根种植,当地的科技农业、规模农业、品牌农业,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兰劲介绍,2010年,苏溪村的折耳根种植面积超过1000亩,村民年人均收入7000元;2011年,该村又邀请川农大、西科大的教授和当地专家驻村教学示范,搞无公害种植和新品种研发、引进,建立起200亩无公害示范区,折耳根品质大幅提高,村民年人均收入超万元。今年,当地更是以苏溪村为核心,建立了辐射4个乡镇、9个村的万亩折耳根基地,“年产量4万吨,成为西南地区最大的折耳根基地,形成了品牌效益,其中的优质品种更是卖到日本。”

  农业科技落地,带来的不仅仅是苏溪村的变化。2011年,绵阳全市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迅猛发展,达182.5万亩,产值 88.84亿元;生猪出栏575.98万头,畜牧业总产值151.98亿元,建设现代农业基地10个,蔬菜基地7个。

  “成效背后,关键在打好"科技牌"。建"大基地、大品牌、大市场",离不开农业科技的强力支撑。”兰劲直击要害。

  如何加速农业科技落地?到任后的一次基层调研,让兰劲找到了突破口。

  2011年10月31日,在到安县的一次调研中,兰劲发现当地的基层农技推广工作走在了全市乃至全省的前列:乡镇服务站实行以县为主的管理方式,率先与绵阳市农科院搞起了院县合作,鼓励科技人员深入乡村成为村聘用农技员;乡里有农技服务站,种植基地里建起科普走廊,农业科技实现了层层推广,落实到位;县财政还安排了每人每年1200元的专项资金补助,很好地解决了科研和生产相脱节的问题。由此,安县建立起了以兴仁乡长沟村为核心区建立了现代畜禽养殖园区,带动和帮扶当地350户农户、1890户农民增收致富。

  “前两天,宜宾的同仁还专门到安县考察取经。”兰劲的眼里,跳动着欣喜。“有人有钱有技术,"安县模式"成功的精髓,在于多元模式,是政府、科研院校、基层共同合力的结果,它为打通基层农技推广的"最后一公里"提供了成功样本。”

  一花绽放满园香。目前,“安县模式”已在全市推广,从养殖业渗透到蔬菜、粮油、中药材、畜牧等重点产业,绵阳农业生产正逐渐形成 “科研指导生产,生产丰富科研”的良性循环,涪城区石洞乡万亩现代农业示范园、游仙街子乡万亩蔬菜基地、安县辽安现代种植业示范园……一批批大型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在绵州热土上生根发芽。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广告服务 友情链接 | 申请链接 | 网站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