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走基层·见闻
本报讯 (记者宗宝泉 通讯员姜宝泉)北京市怀柔区怀北镇的一片谷子地前,北京农学会理事长陶铁男研究员手扶着有5—8厘米粗、30—50厘米长的谷穗,微笑着向来自北京市5个山区县的科协主席和数十位代表,详细介绍张杂谷5号新品种的推广种植情况。专程赶来的河北张家口市农科院院长张进军和张杂谷5号新品种发明人赵治海,看着长势喜人的谷子,得知北京市推广了2万亩,连声称道,北京市推广力度真大!这是8月26日,记者在北京农学会举办的谷子推广、示范、种植现场会上看到的镜头。
北京农学会秘书长袁士畴研究员说,张杂谷5号能在北京市山区县推广,是因为科技日报的一篇报道。2008年,我们看到科技日报上张杂谷5号亩产超千斤的新闻,当年即引进5公斤种子在怀柔区庙城学校少年科技园和长哨营乡南营村2户农民的地里试种。
谷子,称为小米,是中国的传统作物,主要在长江以北种植。陶铁男说,小米有丰富的营养和膳食纤维,“小米加步枪”打出了新中国。北方妇女“坐月子”,就有喝小米粥的习惯。赵治海研究员介绍,由于谷子产量低,没有杂交种的突破,谷子种植面积越来越小。1969年,我国开始了大力度的杂交谷种子繁育。在很多人放弃研究的情况下,赵治海坚持下来,并于2000年采用光温敏两系法,发明了“张杂谷一号”,突破了谷子产量低的难题。十多年来,赵治海率团队先后选育出张杂谷8个系列新品种并大面积推广种植,最高亩产达810公斤。
谈起推广张杂谷5号,陶铁男说,北京西北部山区在北京发展规划中被定为北京生态涵养发展区,以生态涵养为主。但山区同样要发展,山区农民也要致富,怎么办?北京农学会通过调研,提出要首先保护好、充分利用好每一寸耕地,在有限的耕地上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于是,2008年决定引种推广张杂谷5号。通过试种,庙城学校校领导和生物课老师,试种的农户都认定这个品种不一般,有个试种农户折算亩产居然达700公斤。
第一年试种成功后,北京农学会又在2009年引进10公斤张杂谷5号,在怀柔区长哨营乡种了20亩,验证了小试的结果。当年9月,北京市科协在长哨营乡召开了现场会,决定将其列为科技套餐重点项目,在山区各县进一步试验示范推广。2011年,北京市科协在前3年试验示范的基础上,在全市进一步示范推广,并从中总结科技套餐工作的经验和做法。2011年引进张杂谷种子2.5吨,在全市种植了4千多亩,又是一个大丰收,引起了北京市科委主管部门的重视,列为科技城建设的一个重点项目,在全市推广一万亩(张杂谷5号万亩工程),至此张杂谷5号在京累计推广2万亩。
陶铁男说,唯有选准符合农民需要的项目,并且遵守试验、示范再推广的科学程序,才有可能成功实现新品种、新技术推广的目的,让农民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