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到成都,袁隆平就来到国家杂交水稻中心成都分中心的试验田检查水稻
2000年亩产700公斤
2004年亩产800公斤
2011年亩产926.6公斤
2020年亩产超1000公斤?
“我是‘80后’,我梦想着等我‘90后’的时候,水稻能长两米多高,稻谷能有花生粒那么大,人们可以在稻田下乘凉,再不用为粮食问题发愁。”昨日下午,82岁的袁隆平院士站在成都的稻田里,双手背在腰后,向众人讲述着自己的梦想。袁隆平说,他已经给农业部写了信,希望能够尽快启动超级稻第四期项目,预计2020年能实现亩产超1000公斤的目标。
“我曾经做过两次一模一样的梦。梦见我们的水稻长得有两米多高,稻谷都有花生粒那么大,我们可以在稻田下乘凉,再也不用为粮食问题发愁。”
“我觉得这不是不可能实现的,科技能让一切成为可能,原来我们的水稻很矮,现在基本都在1.2米以上了,照这个发展速度,等我‘90后’的时候,梦想肯定能实现。”
———袁隆平
(“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中国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中心主任,联合国粮农组织首席顾问)
谈成都
“成都的水稻像‘半老徐娘’,在成熟的季节都是大片的绿叶子,这才叫真的好看。”
“希望成都能研发出适合本土的超级稻,给相同气候特点的省份做参考。”
看成都水稻像“半老徐娘”
灰白色西装,白色细条纹衬衣,很精神的寸头……82岁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走起路来双手习惯背在腰后,而他的这身打扮,据他身边的学生说,“这西装都穿了很多年了”。
袁隆平一生都在研究水稻,来成都的第一站也选择了检查成都的稻田。“有人说水稻长得要像18岁的姑娘,怎么看都好看;不过我觉得成都的水稻长得像‘半老徐娘’,在成熟的季节都是大片的绿叶子,这才叫真的好看。”昨日下午,在国家杂交水稻中心成都分中心的试验田里,袁隆平手摸着稻叶,用幽默的比喻逗乐了众人。
袁隆平今年82岁了,不过走在田间地头步伐很稳健,半米宽的沟渠,一步就能跨过去,还不让人搀扶,他说这得益于自己常常在田间走,能呼吸新鲜空气,还不缺钙。袁隆平给成都稻田实验一个建议:“争取实验小叶子的水稻,成都的日照不足,叶子太大会影响到光合作用。”
成都种粮要结合本土特点
袁隆平站在成都的田间,双手拨开已长成的水稻看土壤。他说,目前土地资源越来越紧张,“汽车都在跟水稻竞争”,只有通过提高亩产量才能保证大家都有饭吃。而种粮要因地制宜,“原来成都用湖南的种子,现在有了自己研发的成果,做好可以推广。种粮就是要把握好‘三粮’:粮田、粮种、粮法。成都湿气重,日照不足,这三种方法都要结合本地的土地和气候状况来研究。”
成都一直都是袁隆平研究杂交水稻的重要实验地,国家杂交水稻中心在西南的唯一一家分中心也设在成都。袁隆平对成都有很大的希望。“发展杂交水稻,造福全世界人民。”袁隆平说,他现在一直在研究超级稻,也希望成都能够研发出适合本土特点的超级稻,给相同气候特点的省份做参考。
谈梦想
“我希望在2020年,能实现超级稻亩产超1000公斤的梦想。”
“我曾经做过两次一模一样的梦。梦见我们的水稻长得有两米多高,稻谷都有花生粒那么大。”
下一个目标:亩产1000公斤
近年来一直致力于超级稻研究的袁隆平,在2000年实现了超级稻第一期亩产700公斤目标;2004年,实现了第二期亩产800公斤的目标;2011年,在湖南隆回的超级稻百亩试验田里,实现了亩产926.6公斤的目标。不过,袁隆平的目标还不止于此,袁隆平说,“我希望在2020年,能实现超级稻亩产超1000公斤的梦想。”
袁隆平说,提高超级稻的亩产量不是一蹴而就的,“就像爬楼梯,要一步一步走”。不过,他相信科技的进步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他透露,已经向农业部打了报告,希望开展超级稻第四期、即启动亩产1000公斤的研究。“我前些天还问了农业部的人,说是最近农业部就要给我回信了。”袁隆平说,2020年中国的人口可能达到15亿,超级稻的研发和普及不能让中国人饿肚子。
在稻田下乘凉 这不是不可能
袁隆平说,他80多岁了,别人都喊他“80后”,不过他依然有梦想,而这个梦想希望能够在成为“90后”的时候实现。
“我曾经做过两次一模一样的梦。梦见我们的水稻长得有两米多高,稻谷都有花生粒那么大,我们可以在稻田下乘凉,再也不用为粮食问题发愁。”袁隆平说到这里,就像在憧憬一个美好的愿望一样,“我觉得这不是不可能实现的,科技能让一切成为可能,原来我们的水稻很矮,现在基本都在1.2米以上了,照这个发展速度,等我‘90后’的时候,梦想肯定能实现。”
袁隆平喜欢待在稻田里。1个小时的检查,袁隆平45分钟都在田里。他对土地有感情,“走到哪,都先要去稻田里看看”。走热了,袁隆平就直接把西装脱了。袁隆平的皮肤黝黑,他说在阳光底下多晒晒,人都会健康一些。
据了解,今日上午,袁隆平还将在成都进行杂交水稻考察,下午将为四川的农业科技工作者举办学术报告会。
成都商报(微博)记者 郑钰飞 摄影记者 钟劼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