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标识欢迎光临种业商务网 | | 手机版
商务中心
商务中心
发布信息
发布信息
排名推广
排名推广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简讯 » 正文

"玉米种子就是我的生命"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2-10-07  来源:中国网  浏览次数:631
 

程相文(左)与助手在试验田里查看玉米的长势(9月27日摄)。 新华社记者 李 博摄

  “我是个只会种地的农民,玉米种子就是我的生命。”近日,河南省鹤壁市农科学院院长程相文诚恳地对记者说。

  正是这位年逾古稀、朴实敦厚的老人带领他的团队,历时20年艰辛完成的玉米单交种浚单20选育及配套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今年年初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创造了县级科研单位获殊荣的纪录。

  “他一辈子待在一个单位、留住一个地方、从事一个职业、苦干一件事情、做着一个动作。”在同事的眼中,程相文的人生可以用这“五个一”来概括。

  1964年,大学毕业的程相文来到河南省浚县农科所,在这个远离县城30公里的偏僻之地,他一待就是48年。

  黄淮海地区是我国唯一的夏玉米集中产区,玉米在当地农民种植的作物中占50%以上,常年种植面积在1.5亿亩以上,是全国玉米种植面积的35%。但是,由于夏玉米的生长期一般在6月到10月,这段时间该区雨水集中,湿度大,光照少,衍生的病虫害发生频繁,因而收成并不好。

  为培育出最适宜黄淮海地区种植的玉米良种,程相文和他的团队来到日照和气候更为适宜的海南,开展良种培育工作,从此开始了在海南与河南之间的“候鸟”人生。

  育种试验既需要复杂的脑力劳动,也离不开繁重的体力劳动。在海南,没有固定的育种基地,从亲本性状提纯、组配到育种,都只能在向村民短租的零零散散、还常有变动的玉米地里完成。没有围墙,晚上会经常有水牛跑进来吃玉米,只能守夜;没有水井没有灌溉系统,只能自己挑水浇地;没有屋住,只能租住在村民的家里,借助两盏煤油灯、几张草席、几顶蚊帐,完成一次又一次的育种试验……

  有一次,他正给玉米地浇水,突然感到肚子疼,一头倒地昏了过去。帮他浇水的房东把他送到医院,一检查是胃穿孔。长时间的奔波劳累,使他早就患上了胃病。县领导知道后,派人将他接回来治疗。在县医院病房里,妻子和女儿流着泪劝他多休息一段时间,可他刚一出院,又踏上了南下的列车。

  在海南,他没有亲人的陪伴,没有家庭的温暖,即便逢年过节万家团圆之时,也只能孤独地守在玉米田里。这样的生活,程相文坚持了整整48年。

  浚单5号、豫玉10号、国审豫玉11号、浚单18……一个个玉米良种相继在程相文的手中诞生。1991年,程相文团队正式展开了“浚单20”的研发工作。人们常用“怀胎10月”来形容母亲的艰辛,而“浚单20”从开始研发到最后诞生,整整用了20年。

  2001年至2002年,“浚单20”玉米良种在国家黄淮海夏玉米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勇夺产量“三连冠”。在全国参加134点次试验,平均亩产将近1300斤。同组试验比美国孟山都远东有限公司的品种增产4.86%,比美国先锋公司的品种增产6.22%。

  尽管程相文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他仍坚持“三不”原则:不考虑地位、不考虑待遇、不考虑名誉。如今,已是76岁高龄的程相文,仍一如既往地往返于海南、河南之间,今年春节他同样没能在家里度过,尽管育种曾让他失去了许多享受天伦之乐的时光,让他无缘得见母亲最后一面、爱人最后一面,还让女儿左脚落下了残疾,但他却不曾后悔。

  多年来,程相文获得47项科技成果,引进和选育了39个玉米新品种,推广种植近1亿亩,增产玉米20多亿公斤,增加经济效益数十亿元。经过他20年摸索培育出来的“浚单20”玉米新品种,每亩可产700公斤至800公斤,2010年在全国推广到4700万亩,目前已成为河南第一、全国第二大玉米种植品种。

  “在我的有生之年,希望能带领好我们的科研团队,选育出更好的品种,不辜负大家对我们的期望!”程相文如是说。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广告服务 友情链接 | 申请链接 | 网站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