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张学明
年产优质杂交玉米种子4.5亿公斤,占全国大田玉米年用种量的40%以上;全市玉米制种面积连续3年稳定在100万亩左右,订单面积达100%;“张掖玉米种子”成为全国唯一的种子地理证明商标,玉米制种纯收入占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2%,主产区农民人均纯收入70%以上来自玉米制种……这一组令人振奋的数字,是张掖种业发展骄人的“成绩单”。从2003年的60万亩到近3年的100万亩,从最早的一家种子公司到如今的70家制种企业,张掖的种子产业走过了一段不平凡的历程。
近10年来,在省上有关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在张掖市委、市政府的精心扶持、培育下,该市种子产业发展经历了试验示范、基地壮大和市场化改革3个阶段的磨砺。尤其是近3年来,全市制种玉米面积均稳定在100万亩左右,生产优质杂交玉米种子4.5亿公斤,能满足近2亿亩大田玉米生产用种,已建成果穗烘干线30条、籽粒烘干线43条,“公司+基地+农户”的种子产业化生产格局已经形成。去今两年,玉米制种纯收入占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2%,主产区农民人均玉米制种收入达4000元。被当地农民亲切地称为“黄金产业”的玉米制种产业,已成为张掖产业化程度最高、联系农户最广、农民收入比重最大、农业效益最为显著的支柱产业。
政策引导强化措施推动制种产业健康发展
张掖由于降水量少、蒸发量高,当地所产种子籽粒饱满、发芽率高、水分含量低、商品性能好,被誉为“天然玉米种子生产王国”。
近年来,张掖市委、市政府把制种产业纳入全市十大工程之一,大力实施金张掖玉米制种基地建设工程,以建设国家级杂交玉米种子优势繁育基地为目标,集中土地流转,建设“四化”(标准化、规模化、机械化、集约化)基地、加强龙头企业培育和行业监管,构建以产业为主导、大企业为主体、大基地为依托、产学研相结合、“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农作物种业体系,有力推动百万亩国家级杂交玉米种子优势繁育基地建设。
市上专门成立了工程建设领导小组,先后制订下发《关于进一步规范种子生产经营秩序促进种子产业健康发展的意见》《关于加强种子执法进一步规范市场秩序的通知》等6个规范性文件,严把市场准入关,提出了“六个严禁”措施,在播种、收获等关键时期开展专项整治活动,进一步规范种子生产经营秩序,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今年,全市落实杂交玉米制种102.53万亩,玉米制种面积较2011年增加3.3万亩,增幅3.3%。分别在甘州、临泽、高台、民乐、肃南五县(区)的32个乡镇、329个村使用了全省统一的合同文本,订单面积达100%。全市流转土地10.7万亩,分别在甘州、临泽、高台的l8个乡镇建设“四化”基地,主要开展标准化生产技术、精量播种技术示范,良种良法和先进适用节水灌溉技术、水肥一体化技术、病虫害统防统治及种子生产关键环节生产机械化、耕种收机械化等技术示范。积极引导种子企业对种子基地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品种和面积,基本做到了一村一企一品或一乡一企多品。目前,中种迪卡种子有限公司、张掖市金象种业有限责任公司、张掖市鸿泰种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等16家企业新建的25条种子加工生产线已全部投入使用,种子加工能力得到明显提高。
完善机制加强监管打造“张掖玉米种子”新品牌
良种是农业生产无可替代的基本生产资料,是农业产业链条、农产品价值链条的起点。该市先后修订完善玉米种子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推广精量播种、测土配方施肥、高效节水、统防统治、联合收获等集成配套技术,提高种子生产的单位面积产量和质量。通过科技创新、优种引进、市场监管等,全面提高种子生产能力和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保障种子供应数量和质量安全。与此同时,要求种子企业建立完善田间生产档案,强化田间抽检和检疫,保证种子生产安全。明确科研分工,开展种子生产机械研发和推广,建立公共研究成果共享平台,为种子企业提供科技支撑。支持“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整合现有育种力量和资源,充分利用公益性研究成果,按照市场化、产业化育种模式开展品种研发,逐步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商业化育种新机制。按照高标准、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和机械化的要求,建立企业直接管理,相对集中的种子生产基地,引导优质基地向优势种子企业集中,通过土地流转,与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完善种子企业与制种农户或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农民与企业双赢。
对于玉米制种带来的收益,制种户心里都有一本“明白账”:种玉米带田,以最高亩产折算收入也就1000元左右,而一亩玉米制种的保底收入是近2500元。种制种田,春种时制种公司给农户赊销种子、化肥、农膜等;夏季田间管理时,制种公司的技术员在田间地头为农户提供技术服务;秋收时,制种公司上门拉运,极大地方便了制种农户。目前,全市“基地+农户+公司”的种子产业化生产格局已形成,种子生产基地分布在6县区36个乡镇、352个行政村,涉及10.54万农户。
目前,全市以甘州、临泽、高台三县区为主,辐射其他适宜区,建设国家级杂交玉米种子优势繁育基地120万亩,年产优质种量稳定在6亿公斤以上。张掖市农作物种子质量监督检测分中心、张掖市国家级农作物品种区域试验站等一批制种项目的实施,进一步夯实了该市玉米制种产业的发展基础。
培育龙头企业优化产业布局推动制种产业腾飞
培育壮大龙头企业,促进种业资源整合,发挥企业的先进理念、科技含量和资源优势,是推动张掖制种产业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
近年来,该市着力在骨干种业龙头企业的培育上下工夫。通过政策引导,鼓励种子企业间的兼并重组,鼓励大型优势种子企业并购等,促进种业资源整合;引入社会资本,支持大型企业通过并购、参股等方式进入农作物种业,促进中小种子企业合并重组,做大企业规模,优化种业企业布局。加大财政投入,支持重点种子龙头企业购置先进的种子生产、加工、包装、检验和仓储、运输设备,改善企业生产加工条件,推广精品加工、精深加工技术。
目前,全市建成大型现代化种子加工中心20个,今年新建1000吨现代化果穗烘干生产线50条,使全市制种烘干能力达到80万亩,形成玉米种子果穗烘干、分散晾晒、网箱风干相结合的干燥方式,增强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整体提升种子加工技术水平。全市从事玉米杂交种子生产的企业达70家,其中投资上千万元、销售收入3000万元以上的企业33家,54家“中国种业骨干企业”中有14家落户张掖。
与此同时,该市坚持扶优扶强,优化制种企业结构,促进优质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配置,为“育繁推一体化”企业发展创造条件。先后制定“张掖玉米种子”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管理办法等系列文件,在基地落实上优先保证AAA级企业的生产面积,支持企业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
北京德农种业有限公司张掖分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今年该公司与甘州、临泽、高台的10个乡、30多个村的2万多农户签订了订单协议。
制种产业的快速发展,同时带动了全市包装、运输、建筑、服务等相关行业快速发展。据了解,该市种子企业近年来接收大中专院校毕业生1000人以上,吸纳城镇下岗职工500人以上,农村青年500多人。另外,每年种子企业在花期、收获期临时聘用人员3000人以上,也为农村家庭增收开辟了新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