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标识欢迎光临种业商务网 | | 手机版
商务中心
商务中心
发布信息
发布信息
排名推广
排名推广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简讯 » 正文

立志旱稻研究七旬陕南老人展雄心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2-10-11  来源:古汉台网  浏览次数:122
 

     “袁隆平研制出的杂交水稻、山东农民李登海研制出的高产玉米种,为全国人民做出了巨大贡献,我要向他们学习。我从2000年开始培育旱地常规稻种植,让旱源地和半旱源地农民能吃上自己种植的大米,力争在入土之前完成此事,今年已是73的人了,我实在着急!”看完这封来信,笔者怀着崇敬的心情走访了这位被当地群众称为“袁隆平”的旱稻研种者——袁文忠老人。

     提起旱稻,也许很多人觉得老袁是吃饱了撑得,水稻在陕南的种植很普遍了,搞那玩意干啥?交谈中,我们得知了他研究旱稻的初衷。解放前,老袁的一个堂兄弟为躲避兵役,外逃到陕北陇县,那里干旱缺水,没有大米吃。解放后,回乡探亲时吃了家乡熬制的大米粥后,居然奇迹般的好转了。此时袁文忠30岁左右,让缺水地方群众能吃上自己种的大米成了他的梦想。

     “为啥近年来才专门研究旱稻啊?”在笔者的询问下,老袁道出了自己的苦衷。在上世纪60年代,成绩优异的他考上了西安交通学校,因经济生活困难,在临近毕业还有半学期时,学校逼迫停课。后来因通讯不便,他没有接到返校通知,就在农村扎根了。务农期间,他喜欢钻研瓜果蔬菜的科学种植,当上了村里的农机员。由于子女多,家庭负担很重,他一直拼命地种粮食,无暇研究旱稻,但让缺水地方群众吃上大米的梦想一直萦绕在他的心头。2000年,

     60岁的老袁解决完家里的事后,再次燃起了研究旱稻的想法。他凭借多年的农业种植经验,着手研究“洋引”常规水稻转化为旱谷种植。起初谷子长势不好,产量极低,每穗才结几粒谷子。为此,他留意旱稻的种植信息,订阅了《西北园艺》《陕西农民报》,熟读《农业技术手册》。后来,他不断增加种植面积,经过多次选优留种,产量逐年提高,他研制的早熟旱稻在8月下旬就可以成熟收割。目前,旱稻亩产可达500至600公斤。

     老袁收割旱稻时,两个女儿都来帮他收稻子。笔者来到种植旱稻的沙地里,沙地和谢村工业隔江相望,地里稻子长势喜人,金黄的谷穗沉甸甸的,轻轻地在晨风中摇曳。“旱谷好种吗?口味咋样?”笔者询问了老袁,他介绍说:“旱稻就像种麦子一样,挖窝点种,每窝就放三至四粒谷种,浇一次水就行了。口味不同于水稻,茬口硬一些,适宜做米饭或做烹饪专用米粉。”笔者看到,稻子旁有一排不知名的花儿开得绚烂多姿。“种这些花对旱稻有用吗?”老人神秘地说:“这叫驱蚊花,它的花期很长,散发的芳香可以驱赶蚊虫,减少旱稻的病虫害!”谈起浇水问题时,老袁的小女儿叹息着说:“种旱稻时,爸爸没有买水泵抽水,就靠肩膀挑水浇地,今年在挑水时不慎滑倒,睡了好几天才能下地。人老了,但还想着种旱稻,真难为他了!”

     经过半小时的激战,老袁的第一块2分地的试验田就收割完毕,大女儿小心翼翼地把稻草一一捡除,谷子整整装了4个编织袋,至少收获了240斤。老袁擦着汗,笑盈盈地说:“产量还不高,旱稻产量要是再高些,啥时间推广我的旱稻种子,让西北缺水地区的群众吃上我研制的大米,就了却了我的心愿!”(贾军)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广告服务 友情链接 | 申请链接 | 网站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