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普通的农民一个没有多少文化的半残疾人培育出先后荣获国际金奖、后稷金像奖、中央电视台致富创意大赛二等奖的绿色保健瓜菜新品种"生砸无蔓金丝瓜",主持了"翌年再生茄"、"保护地立体栽培"、"空中绿色工程"等多项科研课题,就是他独创了“四系农业”模式,获得国内外农业专家的称赞,就是他多次受到国家领导的亲切接见。他是谁?他就是中国生态产业联合协会理事、中国园艺学会终身会员、高级农业技术指导师、上海四系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朱思浩先生。
朱思浩在观察他培育的生砸无蔓金丝瓜
摄影/斌贤
艰苦的探索
朱思浩,个子不高,身体瘦弱却显得精干,黑红的脸上添了多处深深的皱纹,眼神里充满了刚毅和自信。
他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在吃大锅饭的年代。刚上初中的他硬是被父母从学校拉回家挣工分,从此,他饱尝了人生的艰难和苦涩!
辍学后的朱思浩一心想早日发家致富,却苦于没有门路。1979年,他外流到安徽省凤阳县,在一个国营砖瓦厂做工。
80年代初,一向喜爱绘画的他又自学了工艺美术、摄影等技术。他从手提画像夹子的叫花子变成了远近闻名的万元户。后来,朱思浩因为搞“乳化”摄影、“万能印像”试验,历经3年,耗资3万多元,由于缺少再造资金,只好停止试验,此时的朱思浩已经负债累累。
1986年,朱思浩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第一次申请银行贷款1000元,乡财政周转金5000元,南下北上自费学习考察,研究开发技术项目。1987年他的化学合成装饰板、合成胶水、无尘香味粉笔等六项技术一次性通过北京实用技术研究所技术鉴定(原《发展战略报》做过报道)。1988年4月,县经济委下文成立“睢宁县实用技术信息推广站”,朱思浩任站长。
正当朱思浩走马上任,要红红火火干一番事业的时候,命运与他开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玩笑。因与当地一家综合厂技术合同纠纷,他被厂方人员打成了小脑血管堵塞,以至于半身不遂,肌肉萎缩,造成终生残疾。然而,这位倒下去400多天的汉子,靠着自己顽强的意志最终又顽强的站立了起来。
选准老本行——农业
几经挫折和磨难的朱思浩选中了百姓的老本行——农业。他立志学习农业科技知识,用科学技术开发农业。从此,找到了自己的努力方向,选准了自己的人生坐标。
1989年秋天,他报名参加了中国科协致富技术函授大学蔬菜与食用菌栽培函授。为了更好的自学,他买了一台袖珍收音机,每天早晚收听电台广播,遇到不懂得问题他就请教当地的教师。功夫不负有心人。翌年,他以平均95分优异获得了大学结业证书。
有了理论指导实践,朱思浩如鱼得水。他种的平菇最大一穴重达5公斤,他栽培的辣椒每亩产量高达5000公斤以上,大棚黄瓜亩产近万公斤。
渐渐的,朱思浩对农业科研的兴趣越来越浓。他对传统再生茄理论产生了质疑,同时根据自己所学的知识作出大棚蔬菜高密度立体、集约化栽培的设想。为了使设想变为可操作的实用技术,他在自己家的责任田里开始了试验,并建起了当时全县第一家太阳能日光温室。
1992年朱思浩充分利用作物的时间差、空间差、营养差,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产实践中来,大胆开创新的立体农业模式。在温室里进行青椒、黄瓜、西瓜、平菇套作种植,6分地纯收入1万多元。1993年他引进胡子鲶鱼进行全方位水旱田套作立体生态试验,茄子、番茄、辣椒、金丝瓜、甘蔗翌年再生均获得成功。
天有不测风云。1995年夏季的洪涝灾害一下子淹没了他的试验基地。在那可怕的50多天连绵不断的大雨中,朱思浩一家4口人整日整夜蹲在田里,排水保地。水被一次又一次的排干,地一次又一次被淹没。数千尾胡子鲶鱼连同亲鱼窜逃无影,损失高达4万多元。全家人抱着哭成一团。
望着残存的太阳能温室和被大雨折磨得苟延残喘所剩无几的试验基地,再看看自己那双因为肌肉萎缩而消瘦变形的双手,他发誓不能倒下去,要继续干下去。
为了弥补知识的不足,朱思浩在农函大结业后,有自学了《作物育种学》、《遗传学》、《农药复配学》、《土壤肥料学》等书籍,同时又订阅了20多种科技报刊。他一边向理论学习,一边在试验田里观察、记笔记。几年下来,他积累了大量的资料。他与全国几十家科研院校、作物育种专家和技术推广机构建立了技术交流关系、并被聘为20多家大型种业集团、良种场的科技试验示范户。他的多篇技术论文发表在《农村百事通》、《专业户》、《农家顾问》等报刊上,其中10余篇被编入《中国当代农业文库》、《中国优秀论文选编》等大型辞书,并获得优秀论文奖。
自1986年以来,朱思浩走遍了大半个中国,先后引进试验示范珍稀高产蔬菜及作物品种400余个,成功近300种,并从种分离出变异高产品种50多个,经过提纯复壮,开发成拳头产品。
1996年8月,朱思浩的“翌年再生茄”、“保护地立体栽培模式”两项被论证为科研项目,经过有关部门查证,他是该县自费搞科研的第一例。
同年10月,县财政拨款3万元作为他的科研经费。以此为契机,在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他自筹自己15万余元,聘请有关技术专家,创办了浩华现代农业产业开发研究所,又设立了瓜菜协会和近百亩良种试繁基地,朝着高效优质农业、绿色保健蔬菜方向发展。
早在1992年,朱思浩通过从有蔓金丝瓜中成功的分离出新品种无蔓金丝瓜,并作提纯复壮培育。
1998年,对朱思浩来说是人生最美好也是灾难的开始。
他历经六年培育而成的金丝瓜新品种“生砸无蔓1号”连续获得国内农业“后稷金像奖”和“国际农业科技金奖”殊荣。《人民日报》、《新华日报》、《科技日报》、《农民日报》、《扬子晚报》、《世界科技译报》、省市电视台等百余家新闻媒体予以报道。更难忘的是,在同年庆祝国庆45周年庆典上,他受到了李贵鲜、布赫等国家领导人和驻华使节的亲切接见,并亲切合影!
媒体报道以后,全国各地的信件如同雪片一样送到朱思浩的手中。多数都是求助或者请教拜师的,但是也有些是要合作的信件。这其中就有让朱思浩一辈子也忘不了的信件。
一封书名为浙江某机构的信件让朱思浩有些心动,该机构姓施老总邀请他到浙江磐安开发500亩金丝瓜种植、育种、加工一条龙项目。项目投资高达百万。
那个老总亲自找到朱思浩,并许诺除了付给每月万元的高薪外还赠送别墅享受专家的待遇。很快,他们签订了合作协议。
不久,朱思浩一家人都来到了浙江磐安开始了心酸的合作之路。
与人合作被骗,偶遇贵人拜师
到了磐安,施总帮朱思浩的家人安排在市内一个大酒店暂住,而朱思浩则随其到山区做金丝瓜的项目。
由于朱思浩为人忠厚老实,他把商场上的人都看成和自己一样,由于他不懂法律,第一次合作,他被骗了,而且骗的很惨。
很快,200亩金丝瓜的种子收获了,按照每亩最少收50斤种子计算,价值超过2000万,除此之外,还有300亩的鲜瓜进入了全国各大超市和宾馆酒店。然而那个姓施的只支付了朱思浩第一个月的工资,以后的被种种理由拖欠了,自从完成500亩的项目朱思浩就很难联系上那个与他合作的施总,终于有一天,他的妻儿被酒店赶了出来,朱思浩也从山上的临时住所被赶了出来,在市区的公司也是大门紧锁,里面人去楼空,从此,他再也找不到那个施总。
朱思浩,在没有亲友的异地他乡,他第一次感到绝望,他没有钱,他们一家人面临生活的困难,他的孩子辍学了,而他也觉得自己没有脸面回到养育他的家乡!他只有带领着全家人四处游荡。
1999年的一天,朱思浩遇到了自己的老师——杭州瑞农生物公司的老总:章瑞本。
章总也是被姓施的骗了,他的数吨生物肥料分文未见,他在寻找施的时候遇到了朱思浩,章总很是同情朱思浩的遭遇和处境,他决定帮助朱思浩度过难关。
很快朱思浩成了杭州瑞农公司的一员,章总在萧山有个合作项目,便派朱思浩代表自己驻地,由于朱思浩完成的非常出色,章总就收他为弟子。
2000年开始朱思浩先后辗转浙江、上海多个城市从事农业基地相关工作……
朱思浩在他的四系农业基地
摄影/斌贤
新的起点,新的理想
2007年在中央电视台举办的“诺基亚致富创意大赛”中,朱思浩经过层层拼搏,最后凭着自己花费十几年心血培育的“生砸无蔓金丝瓜”力挫群雄夺得全国二等奖,获得了由中央电视台第七套《致富经》栏目和诺基亚(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奖励的3万元创业资金。
2008年三月,由上海市地方政府支持的200亩农业生态观光园区动工,54岁的朱思浩作为该园区的技术总监。
韩国考察团来访
2009年到2011年朱思浩为北京、上海、武汉、山东寿光、云南、江苏徐州等多个城市多个农业园提供了技术服务。
2012年,年近60岁的朱思浩终于有了自己的公司:上海四系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同时他被世界四系农业学会推选为会长,还拥有中国生态产业联合协会理事、中国生态学会会员、中国园艺学会终身会员、高级农业技术指导师等职务与资格。
在朱思浩独创的四系生态农业基地里利用四系农业模式种植着生砸无蔓金丝瓜、水果冬瓜、黑绿豆、黑花生、黑薯、黑土豆、黑枸杞、黑苦瓜、非洲火参果、拇指西瓜、水果味甜椒、水果味黄瓜、五颜六色的西红柿、几百斤重的大南瓜和冬瓜、红色的芹菜、亩产4万斤的茄子和辣椒等等百余个新奇特高产优质良种。这些瓜菜水果根本不需要到市场上销售,星级酒店、农家乐、果蔬公司争相前来订货,亩产值高达5-8万元。
朱思浩对每一位前来考察参观的客户都十分热情,他说,准备开办农业技术培训班,好品种需要有好技术和好的农业模式。他希望中国的老百姓都能脱贫致富。
与韩国农业专家李骏昊博士
最近,他以世界四系农业学会会长的身份参与筹办了面向全国征集“生态产业示范基地”活动,该活动是中国生态产业联合协会、中国生态产业规划研究院、世界四系农业学会联合举办,纯公益性,不收取任何费用。有意向的企业可以联系参与。
我引用朱思浩的文章《来自千秋工程的呐喊 可持续有机农业初探》最后一段来结尾:我们都来关心我们的“大地母亲”吧!与“大地母亲”健康永存,永远慈祥地拥抱哺育好我们的子孙后代,同胞们:让我们携起手来保护好“大地母亲”吧!我们将大声呐喊:保护生态环境!保护大地!让地球成为一个永恒幸福美满和祥的人间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