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标识欢迎光临种业商务网 | | 手机版
商务中心
商务中心
发布信息
发布信息
排名推广
排名推广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财经 » 正文

大豆定价权内外交困 国产大豆种植面积创新低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2-11-01  来源:华夏时报  浏览次数:117
 

      本报记者 叶青 北京报道

   近年来国内豆类市场出现一种奇怪的现象,国产大豆(4855,43.00,0.89%)种植面积与产量持续下降,而大豆进口量却频频升至历史峰值。但随着国产非转基因大豆种植面积不断减少,曾经被称为“中国之牛”的大豆,现在对外依存度已超过80%,市场份额逐渐被以转基因大豆为首的美国大豆所占据。

   特别是今年大豆期价受持续干旱影响大涨,导致进口成本激增,国内油企或将再次陷入严重亏损的窘境。种植面积连年大幅减少,加工企业普遍开工率不足,农户手中大豆销售不畅等产业问题已经引起了各方的讨论和争议。虽然国家通过拍卖临储大豆等抑制国内价格,但效果有限。

   截至10月30日,由于受飓风桑迪影响,CBOT豆类收低,11月大豆期货下跌34美分收于1527.2美分/蒲,12月豆粕(3793,46.00,1.23%)合约下跌10.9美元报收于472.5美元/短吨。国内豆类低开震荡,大豆主力1305合约跌0.58%,豆粕主力1301合约涨0.08%。

  大豆产量持续下降

   据农业部统计,今年国产大豆种植面积仅为8682万亩,较去年下降13.8%,已经连续五年种植面积下降。在国产大豆面积和产量连续下降的情况下,中国大豆进口量却在逐年增加,进口依存度不断提高。

   据国家粮油信息中心预计,2012年全年我国大豆进口量预计将达到5750万吨左右,再创历史新高,较上年的5263万吨增长9.3%,近500万吨。

   针对大豆种植面积逐年减少的难题,黑龙江省大豆协会副秘书长王小语认为,今年大豆种植减少的原因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大量进口大豆冲击;另一方面是大豆种植效益低。玉米(2417,-6.00,-0.25%)工业消费占到了国内消费的三分之一,刺激玉米价格上涨。

   另外,王小语认为,近期及未来国产大豆价格将受到国家临储政策的影响——收储政策是否出台?会以什么价格收储?以及是否有其他跟进政策将对未来大豆价格产生影响。

   目前我国大豆主产区集中在东三省、内蒙古及安徽等地,其中黑龙江一地就占据了半壁江山。由于黑龙江大豆的主产区多位于高纬度地区,当地气候寒冷不适宜种玉米和水稻,这似乎也成了农民选择大豆的主要理由。

   对此,金石期货研究所副所长高艳滨认为,作为大豆主产区,黑龙江大豆种植面积逐年锐减很能反映问题。2010-2012年大豆种植面积缩减量分别为6470万亩、5193万亩和4000万亩。虽然国家的临时收储政策使东北大豆种植户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进口冲击的损失,让农户得到了相应的种植收入,但与玉米等作物的种植效益比起来,种植大豆还是要低太多。所以大豆面积并没有因为政府的支持而稳定或增加。相反地,玉米、水稻的高收益,也是与大豆的争地持续进行的原因。

   另外,他认为,从持仓角度分析可以发现企业户有做多期货品种的迹象,并且确实掌握着大量现货库存。不过,企业户当初并不是为了逼仓才做多的,而是由于有大量的大豆没有点价结算,做的是买入保值。也就是说,他们相当于在国内多,但国外空的。所以,期货市场的豆类品种即便真发生逼仓行为,也将不会表现得那么明显。

   下游产品定价更关键

   虽然近几年我国大豆进口量连创历史新高,但市场人士认为在豆类品种上并没有定价话语权,国际大豆价格大涨大跌,对于我国相关产业造成深远影响。然而,豆类分析人士认为,正是由于近几年来一些市场人士对自主大豆产业的观点和做法存在偏差,尤其是企业没有利用自身市场功能和影响力,带动天然大豆产业发展,反而边缘化国产大豆,进而造成现在这种“内外交困”的局面。

   从历史上看,大豆是我国原生作物,也是最主要的蛋白质来源之一,被称为“中国之牛”。曾经,中国大豆产量占全球90%以上,但现在中国大豆对外依存度却已超过80%。虽然2012年国内大豆种植效益有所提升,但仍明显低于玉米和水稻。因此,未来国产大豆的种植面积仍有进一步萎缩的可能。

   王小语认为,今年虽然国产大豆面积缩减,产量降低,但是话语权和定价权并未完全丧失。由于国家临储政策的实施,连续四个市场年度的收购,加强了自主大豆对市场的影响力,在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下,国产大豆价格没有完全受国际市场影响。

   同时,王小语也认为,在全球经济放缓的背景下,仅仅是简单炒作美洲的天气和面积缩减,国际期货价格就能突破历史高点。假如没有国产自主大豆及储备,国内大豆及豆油(9092,62.00,0.69%)豆粕的价格会涨到什么程度?如果再配合其他不正常市场因素,市场及环境会演变成什么样?因此,国产自主大豆并不是包袱,而是有效的制衡筹码。

   据记者了解,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大豆进口国,购买大约全球60%的现货交易量。在今年的前九个月,总进口量达到4430万吨,相比2011年同期增加了17.7%。超过一半的大豆进口来源于巴西,美国提供量大约仅占37%。

   高艳滨认为,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大豆的话语权已经不再单单是大豆自身的问题。以往我们考虑,只要国产大豆占据市场份额的比例提高,就会很好控制住大豆定价权。但是忽略了豆油、豆粕这些下游产品,这些才是最终体现大豆压榨企业受益的东西。而从大豆出品率上来看,进口大豆的出油明显好于国产大豆,而由于进口大豆被禁止直接食用,于是国产大豆在直接食用消耗上依旧呈现增长趋势,这样用于压榨的国产大豆就进一步减少,那这个缺口也就必然要靠进口大豆来填补。

   因此,他认为国产大豆和进口大豆实际是因在消费领域的侧重变化,形成新的价格体系。进口大豆用于压榨,国产大豆用于食用。这样,两者价格体系就会有些脱离和差别,国产大豆价格也就不会再度跟随国际大豆那么紧密。

   如果依旧考虑把国产大豆广泛应用于压榨消化,那么定价权将很难被我们自己掌握或扭转。国内对豆油、豆粕的消费需求实际是刚性的,虽然有菜籽油(9842,24.00,0.24%)、棕榈油(7072,76.00,1.09%)、菜粕、棉粕等替代品,但不同的食品加工、不同的饲料配方,都要求必须有稳定的豆油、豆粕供应。国内对进口大豆的依存度已经超过80%。所以定价权问题,实际是对于豆油、豆粕价格的定价权力,这不会轻易地由增加国产大豆播种面积和产量来实现。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广告服务 友情链接 | 申请链接 | 网站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