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农化网中文网报道: 据参与“农药与食品安全”分论坛的专家介绍,中国每年农作物化学防治面积达到60多亿亩次,化学防治仍是最有效、最经济的方法,化学防治的贡献率达到90%以上。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使用的农药品种虽然相差不大,但农药的使用人员有很大差异。国外由专业和持执照的人员使用,而中国由农民使用。农民普遍缺乏病虫害的诊断知识,也无完善的社会化服务机构,因此,农药的使用存在几个突出的问题。包括品种选择不当,不合理选药现象非常普遍,例如用吡虫啉防治鳞翅目害虫;施药时期和剂量掌握不准,田间配药‘粗放’,多数是凭感觉;田间多种农药混用不合理,不仅达不到理想的防治效果,反而适得其反,使抗药性问题更加突出等。
针对目前国内农药使用的现状,专家建议从多方面入手,加快推进农药的合理使用。
首先,按照一号文件要求,大力推进各类专业化防治组织的发展,建议列出专项经费扶持各类专业化防治组织。
第二,建议国家列出专门经费支持开展农药减量使用工作。加强农药安全减量使用技术储备研究。针对水稻、小麦、果树、蔬菜田减量用药技术进行技术储备研究,发展新技术,形成模式,积极推广。同时,抓好环境友好的新农药试验示范和推广工作。
第三,发展省力化、高工效的农药使用技术。依据雾滴最佳粒径理论和雾滴“杀伤半径”理论,研发推广细雾喷雾技术体系,并根据不同类型农药的“雾滴杀伤半径”,研究制定各自喷雾时合理的“雾滴沉积密度”,这样可以显着提高有害生物命中率,并能显着减少施药量。
第四,加强病虫害及农业有害生物抗药性监测与治理技术研究,为田间抗药性基因早期监测提供技术储备。依据病虫害发生的区域建立一批抗药性监测点和抗药性治理示范区,开展农业有害生物抗药性监测和风险评估,通过GPS定位和互联网技术准确提供施药区域病虫抗药性水平,提出限制用药、交替用药、轮换用药等技术方案,指导科学合理使用农药。
第五,应着力建立社会化服务体系,对农药从业人员实施资质认证制度,鼓励农技人员开办植物医院等多种形式的社会化服务,建立标准化的服务程序和收费标准,为农民诊断病虫害,或直接到田间为农户服务。
第六,加强安全用药宣传培训工作,重点培训科技大户、经销商、专业化防治机防队队员及园艺作物标准园的技术骨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