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高长岭
本报10月30日、10月31日连续刊发关于小杂粮的文章,引起读者极大关注。“小杂粮”市场上俏销,又对健康大有裨益,但我省的“小杂粮”产业之所以能够健康发展,离不开我省的农业科研人员。11月5日,记者为此再次走访了我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的有关专家。
为了方便农民种植,我省的小杂粮品种升级从来没有停止过。
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国家谷子糜子产业技术体系郑州综合试验站站长李君霞介绍,我省科研人员培育的豫绿4号是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唯一通过审定的绿豆品种,从2000年以后国家对全国生产统计面积低于5000万亩的作物不再审定,而是改为鉴定。
1995年豫绿4号选育成功后,目前推广的绿豆品种至今都保留着一次性收获的优势。科研人员通过杂交育种,把不会炸角的绿豆品种经过系统选择等多种手段引入新绿豆品种中,即使豆角变黑、植株变干也不会炸裂,这样基本实现了绿豆全部成熟后采用机器收割的可能。
河南省农科院从事杂粮研究的杨育峰博士介绍,谷子的种质资源非常丰富,在国家中长期种子库中,我省本地谷种保留有2400多份。当前我省培育的豫谷1号到18号,在各地多有栽种。
杨育峰介绍,除了绿豆、小米外,在科技人员努力下,我省的甘薯和高粱已经由粮食作物变成经济作物,甘薯亩产在3000公斤左右,效益在1800元以上,而高粱亩产在600公斤以上,效益也都在千元以上,其产出和投入比远远高于其他大宗作物。
我省小杂粮和其他省份小杂粮相比,有哪些特点呢?李君霞说,我省和内蒙古、宁夏、东北地区相比,气候更加温和,小杂粮生产周期较短,东北绿豆生产周期100多天,我省绿豆生长周期只有60多天,这就造成东北的绿豆粒大,而我省绿豆相对较小。生长周期长的杂粮富含角质,营养会更加丰富,但相对煮的时间稍长。
一位河南伊川的小米经销商说,我省小米在南方俏销,从开火熬到小米出油,河南小米大概比北方小米节约15分钟左右,这15分钟为河南小米赢得了市场机遇。③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