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标识欢迎光临种业商务网 | | 手机版
商务中心
商务中心
发布信息
发布信息
排名推广
排名推广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要闻 » 正文

2012年种子行业市场调研与投资决策研究观点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2-11-24  来源:中国行业研究网  浏览次数:136
 

  中国行业研究网行业研究资讯:中国种业市场规模为550亿元左右,每年的种子需求量约125亿公斤,发展空间很大。但是,脱胎于计划经济体制的国内种业企业,大多数在育种研究、种子繁育、技术推广等方面能力薄弱,大部分企业还处在原始积累期,虽然发展空间很大,但生存竞争残酷。当前种业企业主要采取了拓展业务领域、兼并重组、上新项目和新品种、增加科研投入以及进军海外市场等措施整合和扩容,在2011年种业利润普遍较高的形势下,2012年上半年业绩下滑的主要原因在于企业管理费用偏高、种子大量过剩、制种成本上升和非正规种子对市场的冲击等。
  
  中国行业研究网发布的《2012-2017年种子行业动态分析及市场盈利预测报告》数据显示:种业上市公司主要经营杂交水稻和杂交玉米种子,2012年杂交水稻和杂交玉米种子大约过剩66%和26%。另外,在上市公司中,5家的管理费用与销售费用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在13-16%,4家在20-34%,远高于沪深两地上市公司低于10%的平均水平。受农村劳动力费用上涨、收购价不稳等因素制约,近年来制种成本大幅上升。如2012年丰乐种业制种成本提高了81%,毛利率几乎减半。登海先锋种业利润较2011年同期下降4433万元,营业成本增长45%。同时,非正规渠道种子2012年大规模低价涌入市场,重灾区是“先玉335”,“郑单958”、“武科2号”等热门种子也受到冲击。中国巨大的市场吸引了国际种业巨头,外资以各种方式进入。这也成为行业竞争激烈、种子大量过剩的诱因。加上外资种业多个公司的优良品种抢占市场空间、新品种跃跃欲试,种业利润下滑在所难免。本土种业企业想要生存和发展,除了政策保护之外,也要更多有条件的激励,让企业经得起风浪。
  
  种子种业市场规模市场调查
  
  中国种业市场规模为550亿元左右,每年的种子需求量约125亿公斤,发展空间很大。但是,脱胎于计划经济体制的国内种业企业,大多数在育种研究、种子繁育、技术推广等方面能力薄弱,大部分企业还处在原始积累期,虽然发展空间很大,但生存竞争残酷。当前种业企业主要采取了拓展业务领域、兼并重组、上新项目和新品种、增加科研投入以及进军海外市场等措施整合和扩容,在2011年种业利润普遍较高的形势下,2012年上半年业绩下滑的主要原因在于企业管理费用偏高、种子大量过剩、制种成本上升和非正规种子对市场的冲击等。
  
  种子企业结构布局投资分析
  
  2012年以来,各级种子管理部门立足于抓当前服务生产、谋长远支撑发展,集中力量扎实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取得了良好开局。
  
  种业政策支撑体系初步形成,扶持力度明显加大。新修订《农作物种子生产经营许可管理办法》和《农业植物品种命名规定》已经发布实施,制订出台了减免育繁推一体化企业所得税和企业改制重组契税政策,初步完成《全国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规划(2011-2020年)》编制工作,面向种子企业的生物育种能力及产业化专项正在实施,企业商业化育种列入种业科技重点专项,现代种业发展基金正在筹建,金融机构面向种子企业加大信贷支持,外资并购国内种子企业被纳入安全审查范围,种子生产保险政策调研正在开展。截至目前,28个省(区、市)人民政府制订出台了实施意见及配套措施,扶持现代种业发展力度不断加大。
  
  种子企业结构布局不断优化,发展步伐明显加快。目前,全国持证种子企业6900多家,比2010年减少1800多家,其中注册资本3000万元以上的325家,约占5%,提高1。5个百分点;农业部颁证企业255家、育繁推一体化企业91家、外资企业31家;现有上市企业9家,筹备上市企业10多家;排名前十位企业营收累计90亿元,同比增长10%以上。特别是中种集团等大型育繁推一体化企业在研发投入、兼并重组、基地建设、人才引进等方面步伐明显加快。
  
  种业发展各项工作稳步推进,机制创新明显加强。2012年5月3日,农业部与海南省人民政府签署了《关于加强南繁基地建设和管理备忘录》,部省联合加强南繁基地管理。5月17日,农业部与北京市人民政府签署了《共同建设现代种业战略合作备忘录》,共同推动“种业之都”建设。采取“1+8”模式搭建科企合作平台,引导中国农科院作物所与北京德农、山西屯玉等8家骨干企业合作,3月6日签署协议组建中玉科企联合公司,促进商业化育种资源向企业转移,探索科企合作建立商业化育种新机制。
  
  种子市场供应充足运行平稳,环境秩序明显好转。2012年春耕生产供种数量充足,种子质量水平稳定提升,种子价格总体平稳;种子生产进展顺利,小麦、杂交水稻、杂交玉米等主要农作物制种面积稳中有升。种子执法年活动深入开展,坚持品种审定与退出统筹管理、品种审定与品种权保护统筹兼顾、品种试验与示范推广统筹衔接、种质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统筹推进,持续退出一批不适宜品种。假冒侵权品种数量明显下降,由2010年30%下降到10%以下,种子市场环境秩序明显好转。
  
  种子种业发展问题市场研究
  
  一是育、繁、推一体化经营水平低。由于历史原因,我国目前育种资源主要集中在国有科研机构,且相对分散;种子企业的科研投入水平较低,种子公司盈利主要用于生产、营销网络扩张、分红等方面;种子企业获取品种的方式主要是购买品种、合作研发,企业发展缺乏稳定的品种支持;绝大部分中小规模的种子公司还未建立起稳定的生产基地;国有育种机构兴办实体受制度安排限制、市场约束难以实现规模化经营。
  
  二是行业供给过剩。在当前我国种业的发展中,行业供给过剩已成为市场运行特征之一。农作物种子产销不同期,种业生产、销售信息不畅;大型公司的种子生产、销售计划性很强,调控产销平衡的能力较强,而中小种子公司的生产则存在明显的博弈色彩,必然导致过度竞争;同时审定品种增多,进入市场速度加快。以上供给过剩的情况近几年在玉米、水稻种子市场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三是市场秩序和行业执法管理弱。个别地方政府过度寻求行政权利,造成地方保护主义盛行,阻碍规模农业企业的发展和建立;大型种子公司主推的热销品种往往成为假冒的主要对象,一些地方政府甚至袒护违规侵权单位;良种补贴政策在品种的选择、购买主体的定位、操作的公平公正等方面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可能影响到已经初步建立的种业市场秩序的健康和谐发展,所以当前我国种业的市场秩序和行业执法管理还需强化。
  
  中研普华行业研究机构表示,利较长、效率较低,是造成中国农作物品种更新较慢,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的重要原因之一。以生物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与传统的育种技术相结合,快捷高效地培育农作物新品种,将成为今后农作物育种的主要方法。生物技术特别是转基因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创造和培育出新型的农作物品种,在产量、品质,抗性诸方面均有优异的表现。同时,长期以来,中国的种子生产单位采取粗放的方法进行种子生产,这种生产方式导致了中国商品种子质量问题严重,合格率较低,不仅制约了种子产业的发展,也对农业生产造成了严重的危害。种子企业生产种子将逐步向集约化大生产转变,加强对播种、去杂、收获等种子生产关键环节的管理,保证种子的质量。总之,我国种子行业的发展将逐步与世界接轨,行业集中度将不断提高,种子的生产也将由粗放型向集约化大生产转变。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广告服务 友情链接 | 申请链接 | 网站留言